上半年还是万人抢房、房价永远涨的热潮,下半年房企暴雷、房价下行屡见不鲜。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房住不炒”的大原则之后,央行、住建部等部门多次提及这一原则。
近日,住建部部长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指出,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
这次,不仅重申“房住不炒”,而且再提“房不刺激”,可见楼市政策底线仍在。
可以说,房住不炒,将是整个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的政策主基调,短期不会轻易改弦更辙。
1、坚决有力处置个别头部房企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确保社会稳定、国家和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2、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强化省级政府监督指导责任,保障刚性住房需求,满足合理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努力做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3、过去形成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式不可持续,“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城乡建设方式不可持续。
4、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没有变,住房需求依然旺盛。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9%,仍处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同时,2000年前建成的大量老旧住房面积小、质量差、配套不齐全,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比较旺盛。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精准拆雷”,这次进一步明确将“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目标。
二是,既不能任由暴雷房企“躺平”等待救市,更不能让房企借助“大而不倒”形成绑架乃至要挟。
面向未来,这一次不会再有一波大水漫灌,让问题房企上岸了,债务重组或许是最佳选择。
恒大债务化解委员会,共有7名成员,除了包括许家印在内的2名恒大高管之外,其他5名成员均来自外围:
官方指出: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强化省级政府监督指导责任。
毕竟,不同城市市情不同、房价泡沫程度不一、经济人口基本面更是千差万别,楼市调控大概率不会一刀切。
换言之,热点城市可能会继续维持政策高压,但短期不会继续加码;但如果房价有走热势头,调控高压随之直接盖上。
正如《2021年,公开“救市”第一省来了》一文所分析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1城出台“限跌令”,超过20个城市发布买房补贴政策,而黑龙江、吉林两省甚至主动下场托市。
近日,中国人大网公开了两份房地产税改革试点相关文件,首次详解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幕后信息。
由于房地产市场全国差异很大,实际情况十分复杂,房地产税立法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稳妥推进。
事实上,这一表述,恰恰是房地产税试点的依据:正因为房地产税立法相对复杂,所以才需要试点先行。
从近期透露的信息来看,房地产税试点大概率还会如期推进,最迟2022年上半年就会有结果了。
继重要会议提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这次住建部门进一步明确“保障刚性住房需求,满足合理的改善性住房需求”。
可见,政策只维护两类合理的住房需求:刚性需求,改善型住房需求。换句话说,就是首套与换房的改善需求。
在房贷利率上,首套与二套的首付比例、加成点数,乃至放款周期,都会存在明显差异。
2021年,北京南城房姐、深圳深房理、杭州奥体房姐的遭遇就足以说明一切。
房地产“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到了终结时刻,一大批房企无法在大洗牌中幸存。
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是过去20年来房企狂飙突进、地产疯狂造富的源泉之一,也是高房价的主要助推力之一。
高负债和高杠杆容易理解,数十家房企净负债率超过100%,通过疯狂加杠杆进行扩张,一旦资金链收紧,债务危机就是最终结果。
高周转模式,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质量问题。有业内人士曾表示,这几年的房子质量是最差的,并非危言耸听。
高周转模式,还带动期房占比的提升,期房越来越多,市场一旦下行,很容易遭遇烂尾风险。
这两年,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房贷“两道红线”、预售资金全面监管模式的先后落地,指向的正是房地产的“三高模式”。
一旦三高模式不复存在,房企必然面临大洗牌,这也是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说的“缩表”,活下去成了新的问题。
毕竟,这是一个年销售十多万亿的庞大产业,背后涉及数千万从业人员,牵扯一系列上下游产业链,谁都承受不起房地产硬着陆的代价。
所以,房地产需要的是软着陆,不断消化风险,去金融化、泡沫化,而不是一杆子打倒在地。
通过稳房价式的楼市横盘来不断消解风险,通过去杠杆让房地产回归民生基础行业,通过房地产税等手段遏制炒房,或将是未来长期的政策选项。
绝大多数城市都将横盘乃至回落,只有少部分供求紧张的核心城市还有机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