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眼中,2020年的开端,是灰暗的。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人们的健康安全,更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
在亚太,世界银行近日警告说,疫情可能让数百万人陷入贫困;在欧洲,知名时装品牌Esprit在德国的多家子公司已经破产;在美国,联储局经济学者卡斯特罗预计失业人数将达数千万……2020年,全球性衰退似乎已经被按下了确认键。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此前直言,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只有1929年大萧条可相提并论。
然而,“战疫”状态下的经济,却也展示出“坚韧”的一面:欧洲3月30日公布的经济数据中,虽然经济景气指数降幅达到有史以来最大,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创2013年9月以来新低,但两项数据却也好于预期,表明欧洲经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而在本土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加速推进复工复产的中国,3月31日迎来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强劲回升的好消息。
当然,这个“深V型”反弹也归因于2月的数字太低,能否实现趋势性好转,还需持续观察。但无论如何,中国企业复工复产正有序推进,从一个方面佐证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对于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恢复市场信心,促进世界经济尽快复苏也是利好消息。
犹记得疫情之初,中国那些大门紧闭的工厂与门可罗雀的商场,让人们忧心中国经济面临危机。而西贝餐饮公司创始人贾国龙的一句“西贝撑不过三个月”,更仿若金丝雀的鸣叫,为中国5万亿元人民币产值的餐饮业困境发出警报。
而今,工厂里重新轰鸣的机器声给世界派了“定心丸”;而餐饮业小程序点单322%的增幅与街头人流渐增的热闹,也预告着“西贝们”正在回暖。回看中国这几个月的经济战“疫”之路,或许有几点可以借鉴:
一是保障防疫。当下的经济困境不仅仅在封城、封国等导致的经济活动停滞,还在于恐慌情绪的蔓延,因而,确保疫情得以控制才是当务之急。中国此前一直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包机、包车运送员工,清洁、消毒、量体温……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企业加紧生产,力图将疫情耽误的时间补回来。而今,随着中国本土疫情的基本阻断,市场信心的恢复自然水到渠成。
二是跨界转产。除了在自己熟悉的赛道加速,不少企业或出于社会责任,或根据市场需要,纷纷跨界转产。据悉,目前中国已有3000多家企业新增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缓解了一度出现的医疗物资缺货荒,也有的成为企业焕发生机的契机。而这个非常时期的非常策略也在全球得到效仿,LV消毒液、Gucci防护服、劳斯莱斯呼吸机……这些“高大上”的“混搭”物资,注定会成为2020年一道独特的风景。当然,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与各行各业的生产逐渐恢复正常,跨界企业迈出的步子是收回来还是继续往前走,还会因势而定。
三是科技创新。仿佛每一次重大危机之后都伴随着一次重大变革,催生新的商机与模式。利用科技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新业态,也成为此次战疫的又一特色,云问诊、云办公、云招商、云签约、云上课、云旅游……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政策护航。中国官方还出台一系列财政和金融政策来稳经济、稳就业。特别是对受冲击比较大的中小企业,从减税降费,到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释出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的政策礼包。此外,多地发放亿元级体量消费券拉动文旅、餐饮产业,虽然总规模或相对有限,但也是刺激消费的补充手段。
当然,疫情还在蔓延,冲击还在发酵,现在远未到松口气的时候,甚至可能面临更艰难的局面。面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更需要的是全球携手。好在共识已经形成,而且开始行动起来。此前结束的G20特别峰会给出了5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凸显了全球救市的共识和决心。此外,还需要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与共同发力,保证产业链各端的完整与物流的顺畅,更需要消除贸易壁垒,打通各个合作环节。
疫情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短期发展带来了挑战,但现实或许比想象的要坚韧。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凡事做最坏的打算,抱最好的期待,尽最大的努力。无论情况如何糟糕,我们都需要充满信心,更需要用行动去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