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也对今后各地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
“五篇大文章”如何落实?怎样发力?作为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经验值得一看。自2012年以来,新华社连续12年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大事件”。回顾历年的关键事件,可以发现,上海早已在多年前动笔“五篇大文章”,为相关经验复制推广做好准备。
在“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居于首位,足见重要。科技金融也与历年“十大事件”相契合。12年来,上海每年都有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大事发生。
从2015年的“金融20条”,2019年的“浦江之光”行动再到2020年印发的《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上海聚焦科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推动科技要素和金融资本深度对接。值得一提的是,让中国资本市场迈入“科创时代”的科创板,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作为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的缩影,科创板自开市交易以来,架起科创要素与金融资本的合作桥梁。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共计569家,总市值突破6万亿元,且多集中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先导产业。
“双碳”目标于2020年提出,此前沪上金融机构已在相关业务试水。债券、期货、信贷,沪上金融机构相关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
2016年1月,浦发银行成功发行境内首单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200亿元,实现了国内绿色金融债券从制度框架到落地产品的一次“关键飞跃”。2020年,低硫燃料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为航运产业低碳转型发展提供避险工具。
此外,近期,《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印发、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上线,将进一步引导优质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转型领域。
如何让普惠金融精准满足小微企业痛点,上海早已开始思考。2012年,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开业,为小微企业开辟融资新路。
2019年,上海市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上线运行,给小微企业“精准画像”。截至2023年底,普惠金融应用累计服务企业约72万户次,数据调用超6200万次,支持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超5700亿元。
面向“3+6”等重点产业以及广大中小微企业等市场经营主体融资诉求,上海普惠金融顾问制度于2022年启动。通过组建以金融专家为主、产业专家为辅的普惠金融顾问专家和服务团队,推动金融政策和服务的“一站直达”。2023年,“上海普惠金融顾问综合服务平台”上线并入驻“随申办”企业云APP,在10个区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线下服务枢纽,形成“线上平台+线下枢纽”双轮驱动服务模式,使企业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化的智力支撑。
上海是国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比重高达36.8%。发展融,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6月,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全国首单由太平洋人寿在上海签发,迈出了发展养老第三支柱的重要一步。养老特色标杆网点开创“服务早市”,“加梯贷”解决“悬空老人”出行难题,志愿者进社区开展公益助老服务……近年来,上海各家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多元化的融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多样化养老需求。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上海高度重视数字金融建设。2020年,《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在数字人民币方面,上海积极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数字人民币消费场景不断扩展。
同时,上海也是国内金融科技龙头企业的聚集区,近年来,以建信金科、中银金科、交银金科、兴业数金、汇丰金科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先后在沪成立,汇集成数字金融发展的合力。
回顾历年十大事件,“五篇大文章”的伏笔早已埋下,一件件大事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立下里程碑。新一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大事件”即将发布,刚刚过去的一年又有哪些金融大事发生,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