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1日的《中国教育报》在其第九版以《在这里,书写我们的精彩人生》为题用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学校2017届毕业生的精彩故事,展示了学校2017届毕业生的精彩大学生活以及对学校的感恩之情,也介绍了学校2017年招考的政策。在此摘选其中刊登的社团故事,和你们分享。
任志骏、幸泽坤、顾成鑫、崔宁芮、袁瑞鸿、李俊宽,他们是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6名毕业生。在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上,任志骏等人以《请铭记,雾重庆》之名,用朗诵展示了一场重庆元素的听觉盛宴,并获得一等奖。
“声音有很强的情感感染力,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在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等人士的鼓励下,顾成鑫等人成立了寻声志愿者协会,其宗旨是“用有温度的声音温暖哪怕再小的梦想”。他们发挥播音主持专业的优势,定期将录制好的童诗和小故事存入小音箱,并带到山区,这些温暖的声音就可以长久地陪伴着留守儿童们。目前,“寻声”志愿者已到过城口县、合川区、巴南区、云阳县等多个区县的山区小学,“寻声有梦”“宝贝晚安”等活动已温暖3000余名留守儿童。
他们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网上公开募集到志愿者们录制的各种精彩故事。这一做法使“寻声”志愿者队伍从五十余人壮大到几万人,参与录制的志愿者不仅有敬一丹、赵普、徐涛等知名播音主持人,也有80后妈妈、新疆维吾尔族大叔、南通快递哥等爱心人士。不久,全国各大博物馆也加入到这支“故事汇”大军,这使得用声音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强大,同时也推动了“物联网+”文物资源推广、文物信息共享等项目上线。
发挥播音的专业优势,加上积极参与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6人围绕“声音的力量”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并组成了创业团队。六边圆顶、两米多高的浅蓝灰色寻声朗读亭是他们的第一个创业项目,今年4月23日,重庆首个寻声朗读亭现身江北区观音桥,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成为朗读者的机会。
李俊宽说,用“把声音当作一份礼物,用声音写一封信”的宣传语,是希望引导更多的人热爱朗读、参与朗读,让朗读和唱歌一样流行。
重庆大学幽兰戏曲社是目前全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学生川剧社团,成立于2009年4月。连续多年被评为重庆大学“十佳学生社团”,2011年幽兰戏曲社社员赴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所大学参加了文化交流演出。2012年4月,川剧《望娘滩》《刺目劝学》在“第四届重庆市大学生戏剧节”上斩获六项大奖。
一间大大的屋子里整齐摆放着大鼓小鼓等川剧表演要用的器材,几个学生演员正在一同商讨着即将演出的剧本。“把这个搬到那里去,小心一点。”社团负责人魏源站在门口指挥着几个社员一起搬着演出器具。这便是幽兰戏曲社日常工作的场景。
“社团面向全校招生,第一批成员大概有三四十个人。在社团成立的前三年,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老师,我们便去川剧院看戏或者看网上的视频自学;没有服装道具,大家便自己动手制作。”魏源说。
幽兰戏曲社坚持“抓住传统而不墨守成规,坚持创新而不恣意编造”的艺术理念,多次与重庆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合作,强强联合,不断创作、打磨当代校园戏曲作品。与民乐队联合创排的《四美图》《桃花扇》,校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2016年重庆大学“教育部门川剧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项目获批,幽兰戏曲社将与电影学院和艺术学院等共同担负起川剧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推广工作。今年9月幽兰戏曲社将赴意大利进行为期十余天的文化交流演出。最近他们正在为9月的出国演出和11月的喜剧折子戏专场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