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2022年“回响中国”腾讯教育年度高峰论坛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举行,论坛以“智慧育人 共绘未来”为主旨,邀请了教育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大学高校、行业领军人物、专业教育机构、传播媒体等共聚一堂,分享教育思想、预测未来趋势、探讨教育热点,成功举办了一次教育行业交流的盛会。
主持人:各位网友好!欢迎来到2022回响中国腾讯教育年度高峰论坛的访谈间。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瑞思教育集团董事长王励弘老师,感谢老师,首先请您向各位网友打个招呼,并简单的介绍一下您和您所在的企业。
王励弘:大家好,我是瑞思教育集团的董事长兼CEO王励弘,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个活动,瑞思是一个成立15年的素质教育集团,从最早的通过英语学习来训练我们的沟通能力,未来的领导力和思维能力,到后来做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我本人2013年的时候代表投资机构投资了瑞思,之后也一直是在瑞思的董事会上。2020年1月份担任瑞思的董事长和CEO,希望带领瑞思能够走向更加全面的综合性的素质教育的一个平台。
主持人:好的,感谢老师的分享。那么在过去的一年里,您认为您所在的领域最大的外部变化是什么?您是如何应对的?
王励弘:说到过去一年最大的外部的影响,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双减以及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但我个人觉得双减和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影响最大的是我们客户的需求。这就需要大家重新树立教育方向,到底我们希望孩子得到怎样的课外教育的机会,通过这样的课外学习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在这里我觉得双减给了我们一些大的教育的方向,德智体美劳培养未来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其实对每一个家长也就是瑞思的用户,需要重新去定位,重新去探索,重新去寻找他信得过的机构,以及对孩子教育整体的规划。所以我认为过去一年最大的变化实际上是我们用户需求的变化。
主持人:好的,老师。感谢老师的回答。那么在过去一年里,教育领域内部环境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这给您所在的机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王励弘: 外部用户需求的变化,实际上也必然导致我们内部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和机遇。我先讲一讲第一个影响,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对于教育初心的重新确认和修订。因为刚才提到了双减,其实提出了新的对于课外教育的一个定位,同时它也给到了更多的监管以及指引。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对于我们的员工来讲,算是第一挑战,对于我们这个机构的第一挑战就是一直从事的英语和素质教育,这样的方向到底还是不是国家认可的?
大家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里面,怎么样去坚定自己从事教育的信心,坚定自己以及我们教育的初心,我们是不是还对客户、家长、孩子们有真正的价值,这是第一重要,要重新确立和坚持。
第二也是因为整个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实际上刚才提到了,因为我们家长的需求其实是在一个新的探索的阶段,这一个也使得我们对我们的产品体系,课程体系也提出了新的一个挑战,等于我们是跟我们的用户在一起去探索到底应该进行什么样的一些改变,提供什么样的真正的好的课程、产品和体验,能够达到真正培养我们新一代的孩子们,成为双减之后,更加符合国家教育方向的一批青少年。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能够有应试的能力,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其实他要有更好的一个思维能力,也同时有一个更好的身体和体魄,那么也就是我们在说的体育,同时还应该有更好的一个审美,也就是我们在讲的美育,不管是从音乐还是美术,还是对于整个设计等等这些新的概念,当然未来的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也更需要这些孩子们有品行和品德上的一些优势。
比如说任性,不怕困难,能够更好的去对待整个多变的世界,当然最后也需要他们有更好的一种思维和自行以及能够同理对待他人的这样的能力,所以整个的这些方面实际上对我们的产品课程和我们所要达到的教育理念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第三点因为家长需求的变化,也使得我们内部的运营有巨大的挑战,怎么样在一个比较动荡的运营环境里面去寻找我们稳定的交付水平。举个例子,比如因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我们需要从线下转到线上,那么如何在线上做到教学质量不变,怎么样把线下原来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交流互动和温情在线上去尽量的体现,这些其实都是新的挑战。
在运营方面,当然还有新的情景之下,可能你的现金流会比较紧张,你的运营的效率实际上是受到了挑战,怎么样能够提高你的运营效率,能够让我们在更加健康的现金流的情况下,去把这个教育使命达成,这些都是非常大的挑战,稍微总结一下。
第二,就是在去摸索,能够让客户需求得到更多的满足的这种产品课程,能够更全面的去达成素质教育的理念。
第三,在比较艰巨的环境之下,我们的内部的运营怎么样能够更加健康,更加有灵活性,提高效率,能够让我们有持续的发展的基础。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老师。那么作为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您是如何看待新技术新模式在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的?
王励弘: 在这一点上,其实一直是会非常期待和同时也抱有对教育的敬畏心情。因为在当今世界,整个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增进,实际上都是与技术的发展和迭代是息息相关的。
今天我们用腾讯会议能够远程去做一个访谈,能够有非常广泛的受众群体,在自己方便的地方就能够接收到这些节目的信号。这些新的选择,实际上都跟技术息息相关,我觉得未来带动中国进一步发展,肯定技术也会起到非常重要和长远的影响。在教育上的应用,技术至少有几点是特别值得期待的。
第一就是刚才提到的,因为通讯的便利,使得我们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广泛的触达所有的人群,包括我们偏远地区,可能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其实也能够享受到更充分更好的教育资源。对于教育平等,对于下一代的成长和他们在新社会条件下的机会,都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技术也是效率的提升,像我们现在的生活里面很多的技术给了我们便利,使得我们以前要花很多时间很多资源去做的事情,变得相对的简单和高效。
技术会带来效率的提升。比如说现在有一些Ai的课程或者说学习的软件,把这些知识点剖析的更加清晰,在测评之中,也能够更准确的抓住学习中的问题,通过这些诊断和测评,提供更加有适应性的学习内容,这些都是提高学习效率,技术能够带来的好处。
第三点,技术也会增进一些学习的兴趣和沉浸式感受,或者说增加学习的乐趣,能够激发学习的热情。比如现在大家在看的《阿凡达》,新的这一集《水世界》,他对于整个大自然的这种沉浸式的3D式的反应,会在感官上在这种心情上都有非常多的愉悦,我也相信未来这样的技术都能够进入到我们的教育领域,大大提高大家学习的一种感受,甚至是把原来触及不到的一些景象,反映在视野里面,反映在头脑里面,让大家在家里就能够学习更多,以前不容易触达和感受的事情。
刚才提到技术的应用,会让我们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这种沉浸感,也能够有更多的课堂和家庭里面的书本文字体验,这些都是技术特别值得期待的地方。反过头来,刚才我也提到了要有所敬畏,就是敬畏整个教育的这一个特性。
第一,教育很多时候是一种激发,刚才提到了对于品行品性,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激发,其实并不一定都是技术能够做到的,或者说技术能够做到的,是有一定的限制的。所以还是应该在人与人的连接上,在一个心灵跟另一个心灵的碰撞上,在一个头脑激发另一个头脑的过程之中。
第二,刚才提到的品行品性,比如说到面对困难的这种韧性,对于其他人的同理心,技术能带来一部分,也会使我们有所屏蔽,或者说在一定的信息茧房里面,反而对于怎么样真正去跟别人做更深刻的连接,去表达自己更深层次的思想,它不一定是起到一个正向的作用。
举个例子,小朋友本身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比较短,同时他可能非常难通过自律来持续的去进行一些相对枯燥的活动,他还是需要有人陪伴,需要老师的开导,需要很多的启发。所以培养心性,培养韧性等等,实际上技术不一定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也经常在讲,科技大家都非常的向往,但真正的发明创造,真正的科学,实际上重要的是能够问问题,就是说你能够真正的去突破性寻找问题,提出大家可能觉得非常怪异,不可理喻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也是很多科学和创造、创新的一个起点。
在这个方面,目前来说可能跟科技怎么样去运用,并不一定特别的相关,反而需要你更加自由的一个心灵,更加自由的一个思想。所以一方面非常期待技术给我们更多的教育的助力,刚才说提高我们的公平性,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让我们有更多拓展的机会和沉浸的这种有趣的感觉。
要对教育敬畏,要尊重人的这种情感连接,更要注重我们生命里面的这种探索,也要注重创新的这种自由的意识,希望大家能够在领略技术的同时开放自己,跟自然跟人多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