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据央行网站,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9月15日(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
通常在周五发布的降准消息意外提前一天在周四发布,发布时间超出市场预期,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了高层提高了对恢复经济的重视程度,同时对于股市来说也是一场及时雨。
截至14日收盘,市场再度缩量,全天成交量仅有6600亿元,沪指上涨0.11%,深指下跌0.57%,创指下跌0.78%,北上资金净流出66.85亿元。
汇率是影响北向资金的关键因素,而A股一向有看北向资金“脸色”的传统,所以降准对股市的影响也会通过其对汇率的影响进行传导,那么此次降准对汇率的影响几何呢?
早已有多名市场参与者预测9月是央行降准的绝佳时机,这一方面是出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给降准创造了条件。
首先,降准最直接的原因是,8月信贷扩张速度加快,银行流动性趋紧,9月开始有2.4万亿MLF回笼,叠加季末,资金流动性紧张。
8月以来,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全国各地开始放松房地产各项政策,包括“认房不认贷”、降首付、降利率、取消限购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8月社融数据明显改善,当月新增社融规模突破3万亿元,社融规模存量增长9%,明显好于预期,信贷扩张的加快,有必要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此外,9月-12月,将有2.4万亿MLF回笼压力,也需要通过降准来置换MLF操作而稳定流动性。
其次,四大行已经率先公布降低存量房利率细则,预计将会有更多商业银行加入进来,这对银行息差造成一定压力,虽然,银行已经通过降低存款利率进行调节,但降准对释放银行流动性,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来说显然更加直接。
最后,货币乘数增速触及历史低位,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乘数增速放缓,势必会降低市场M2对供给,为了稳定M2增速,降准是必要的。数据显示,货币乘数增速由7月3.2%下滑至8月1.8%,为2017年2月以来最低值,次低值为6月1.9%,近3月以来两次面临极低的货币乘数。
从外部环境来看,美联储9月加息概率降低,可以释放国内降准对汇率造成的压力。尽管美国CPI数据显示二次通胀压力犹存,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9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8月CPI同比增长3.7%,略高于3.6%的市场预期,前值为3.2%。8月核心CPI同比增长4.3%,与市场预期相同,前值为4.7%。8月CPI环比增长0.6%,与市场预期相同,前值为0.2%。美国CPI连续两个月回升,但美国8月的就业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在降温。数据显示,美国8月新增非农就业18.7万人,失业率上升到3.8%,时薪同比4.3%,较前期4.4%回落。虽然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小幅环比增长,但是相较于5月的34万人仍然较低。
因此,市场普遍认为,美国CPI与失业率均呈回升态势,这让美联储在9月大概率按兵不动。此外,欧洲央行在14日也透露目前可能不会进一步加息。
此前钛媒体app在《美联储加息或为“最后一加”,人民币汇率预期趋稳》一文中分析本轮人民币贬值的原因中提到,中美货币政策错位是导致人民币本轮贬值的主要原因,如今,美联储虽然在9月暂停加息,但11月加息的预期很高,而且何时停止加息,何时开始降息尚待观察,央妈此时选择降准,也是看准了时机进行的操作,但货币政策的继续错位这无疑会增加短期汇率但压力,那么缓解汇率短期压力,势必需要央行采取组合拳。
8月中,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曾一度突破7.31,彼时钛媒体app曾撰文《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7.31,这次央行会出手吗?》,文中分析在不可能三角的限制条件下,为稳定出口,稳定经济增长,央行能够容忍人民币汇率更大幅度的波动,同时也指出7.3或为人民币汇率的政策底。
随后8月22日,央妈在香港招标发行3个月期200亿元和1年期150亿元人民币央票,这是今年以来,央票发行规模最大的一次。
所谓央票,是中央银行调节市场货币流动性的工具。发行央票是回收流动性,央票到期则是注入流动性。央票一般期限较短,滚动发行。
央票发行后,人民币汇率经历了短暂的回升,9月上旬再次转入下行,一度突破了7.36。13日,央妈宣布,将于9月19日在香港发行150亿元6个月(182天)期限央票,其中50亿元为滚动续发,100亿元为增发。
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一周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Hibor) 上涨47个基点至5.37%,触及2022年2月22日以来高位。
近期针对人民币汇率,央妈频频出手干预,也说明,尽管国内出口压力仍大,央妈可以容忍人民币汇率温和宽幅波动,但短时间的急剧波动显然触碰到了央妈的底线,通过央票操作影响Hibor,进而拉高海外做空人民币的投机客的成本,缓解人民币汇率压力。
从市场反应来看,降准的消息并未给汇市、股市带了多大的变化,15日,美元离岸人民币在7.28附近震荡,波动幅度较小。截至15日收盘,三大指数再次收跌,沪指收跌0.28%,深指收跌0.52%,创指收跌0.45%,北向资金净流出24.6亿元。
近期,市场不乏利好消息,包括房地产政策,印花税,减持新规等等,但市场依然在寻底过程中。
从今年股市的行情也反映出,投资者对短期的GDP、上市公司基本面等短期因素、微观因素的关注已经大大弱化,更多的是对一些不确定性的担忧,包括地缘风险、增长模式切换、房地产去金融化、微观主体信心、地方债务问题等等,这些担忧同样也在海外投资者身上有所体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市场做多热情不高,成交量萎缩。
不过,近期的一系列政策频频出台反映出高层对稳经济的优先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高层不断“上菜”,政策效果或许会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