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的本质是一种议论性文体。优秀的时评文章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是对热点事件的透辟评析,它们往往具有言之有物、逻辑性强、思辨性强、语言扼要明晰、分析深入全面的特点。因此阅读、学习优秀的时评文章,是中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的路径与捷径,对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本文拟通过三篇文章和四个任务,让学生一探时评文对议论文写作的指导意义。我们将时评文章中的关键内容、可借鉴资源比作DNA,通过对时评文章DNA的提取、排列、传承和应用,来实现对时评文章的深度剖析、价值探寻和写作借鉴。
任务一:请阅读三篇时评文章,概括完成话题事件/现象概括、中心观点、精彩观点或语句摘录三方面内容。
围绕时评文章的观点价值展开,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提炼概括作者对于事件或现象的观点,积累思考问题的当代视角。
《课标》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任务二的设计就是围绕时评文章的逻辑价值展开,旨在让学生通过时评文章行文逻辑的梳理,明确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寻找议论文分析问题多重角度,进而积累、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常见思路。
任务三:请借助评价量表对三篇时评文章进行打分,并依据量表完成以下两个子任务。
假如你是学校校报“年度新闻奖”时评文章评选组的评委,请从三篇文章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篇时评文章,为其撰写一份推荐词。
若你是校报“年度优秀时评选刊”栏目的责任编辑,准备将三篇文章都选入年终特别栏目,请你从文章立意(论点)、论据选用(论据)、文章结构(论证)、文章论证方式(论证)四个角度总结三篇时评文章能够打动读者的共性理由,并撰写出此期栏目的编者按。
设计依据与意图:新《课标》中特别提到“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因此学生活动的任务设计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本任务设计旨在通过设定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在个性与共性中发现议论文写作的范式,总结归纳出优秀议论文的共性特征,并能够对文章观点、文本写作意图和效果作出自己的评判。
中国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浪漫一词由西方词语 Romantic音译而成,意为纵情、充满幻想、富有诗意。总有人说中国人不懂浪漫,没有法国人的感性也缺少意大利人的热情,不愿意说我爱你,不习惯拥抱……但其实,中国人早已将中国式浪漫纳入骨髓、融入血脉。
三束水稻送别袁老,延乔路路牌下摆满鲜花,是中国人对英雄最深情的浪漫;“神舟”飞天、“嫦娥”揽月、“天宫”遨游,是中国人对宇宙最执着的探索与渴望;奥运会开幕式上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破冰之举,一个雪花也不能少的寓意,是中国人对未来世界最温情的期许。
请以“中国式浪漫”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请在两则作文材料题中任选一则,从阅读的时评文章中选择可用的立意角度、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完成一篇作文提纲。
有人认为,在当今社会,,“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请你谈谈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这一现象的看法。
设计依据与意图:《课标》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指出,学生要“学会灵活使用常用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因此将时评素材与现实高考中的大作文和小作文题目进行对接,可以打通语文学习和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