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的青葱岁月,总带着万物光明的憧憬和不问结果的勇敢,想做翱翔于万丈凌霄的雏鹰,跟随我心,无问西东。“大胆设想,敢于试错”,成长路上,看国政青年人王露如何成为那只冲向云霄的雏鹰。
王露,东北师范大学2014级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外交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澎湃新闻,任国际新闻记者。
国际政治专业让我开始对世界产生好奇,而正是当初这份纯粹的好奇心始终牵引着我去探索、去发现,离“世界”更近一点。其实在我步入大学之前,我对“国际政治”几乎一无所知,但正是这份“可贵”的“无知”,让我对国家间政治、不同国家的国内社会状况充满了好奇。还记得那个时候我脑海里最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为什么”,下课后我总是喜欢和老师、同学探讨脑中的小问号,也正是这些层出不穷的问号驱动着我不断探索、搜集有关不同国家的资料,进而丰富对不同国家的立体感知。我知道,当我能够回答脑海中关于“why”的问题时,我离世界就更近了一步。
2、 您如何看待职业和专业的关系,国政学生从事国际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是否更具优势?
虽然我目前从事的是和我的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我个人并不认为职业和专业这二者需要有特别的相关性,是否要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还是需要依据自己的价值偏好,而且在我看来,一份理想的工作应该是能够从心底里认可,且能够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以及“蜕变”的喜悦。
就记者这份工作而言,我并不觉得国政的学生相比其他人来说具备何种显著的优势,反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我日益觉得自己的专业积累尚且浅薄。与读书期间钻研某几个研究方向不同(尤其是研究生阶段),记者不仅要求对某一(突发)事件有较为深入的洞察,还需要对国际上的大事小事有更为广泛地了解,此外,在兼顾内容深度的同时,又不得不在追求“时效性”的鞭策之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一篇优质文章,这是对内容组织能力与文字功底的极大考验。
当然,6年国政学习也给我带来了不少“蜜汁自信”。我始终相信好奇心会牵引我找到答案。每一个陌生的选题,都可以视为一个“谜团”,怀揣着读书时的求知之心,不断地网罗信息、去拼凑“线索”,我相信最终一定能找到令人满意的“谜底”。
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我总共尝试体验过5个较为长期的实习,类别包括新闻媒体、智库、互联网公司和教育培训企业,最后机缘巧合地在临近毕业的时候看到了目前工作的招聘信息。
我目前的体会(人生信条)是,在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多经历、多体验,慢慢了解自己的偏好,从而在未来的选择中筛选出适合或者不适合自己的选项。从我在智库和新闻媒体(编辑)的工作经历中,我了解到自己不太喜欢太过固定、受限的工作内容;而在专业领域完全不同的互联网公司中,我发掘到自己内心缺乏对工作价值的认同感。因此,这也驱动我想再次尝试寻找与专业相关,但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元的工作领域。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记者这份工作是比较符合我目前阶段的价值追求:它满足了我想要探索广阔世界的好奇心,也成全了我想要学以致用的初心。这看似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其实是在比较权衡中理解自己的内心究竟最看重什么。
我想象中的记者一职,是通过大量的采访,帮助读者离“事实”更近一步,尽管可能只是一个侧面。就职之后,我发现做好国际新闻记者的基础是掌握看似“简单”的编译工作。再加上在疫情的背景下,我们很难前往对象国进行采访,更多的是依赖线上采访。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如何与外界构建联系,及时获得一手信息,这是我不曾设想过的挑战。
此外,我还比较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媒体行业正在进行的变革。记得我在面试时和领导推荐过自己欣赏的记者的视频作品,领导当时回应称:“目前我们部门还是以文字作品为主,以后会考虑视频。”没想到,不到半年,整个企业就掀起了一股“视频&播客潮”,这次内部的变革比我想象中更快,而我也非常幸运地赶上了这次浪潮。尽管我的作品尚且不会在领域内溅起多少水花,但这些新的尝试都让我体会到这份工作迷人的创造性与灵活性。
思考力。本科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分析、拆解问题。而最简单的操作方法就是认真聆听老师讲一节课,领悟老师分解问题的思路。进一步地,通过大量的积累和练习搭建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融会贯通实现触类旁通。如果说具体的专业知识会被逐渐遗忘,那么留下在脑海中的定是国际政治专业赋予你的思维模式。
敢于“试错”。不论是学习,还是就业,都没有标准范式。最理想、最合适的一定是在自己不断“试错”后才得到的。不给自己设限,大胆地去尝试你好奇的、喜欢的生活或者工作方式,在年轻的时候不惧走“弯路”,不怕做“无用功”,所有的这些看似徒劳的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就与众不同的你。
大外交应试就业研究院主要发布与大外交领域相关的各专业、各院校、各地区的考研读研、考博申博、海外留学与国内国际实习以及就业创业相关的经验、信息与渠道,包括考研考博真题答案、考研考博择校问题、考研考博初复试经验与调剂经验、考博申请与留学申请联系、海外留学成功申请经验、政治外交实习就业甚至创业等海量宝贵第一手资料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