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中国传媒大学首批设置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首批招生的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之一,也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引领者之一。四十年来为中国新闻行业、新闻学术界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新时代以来,新闻学专业面向未来,形成了以音视频新闻为基础,“一专多能”全媒体培养体系;在强化新闻学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基础上,积极探索数据新闻、智能媒体等新兴领域。
新闻学专业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努力造就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功底、全面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掌握新闻传播高级专业核心能力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能够在研究机构、教育单位,媒体、政府部门、企业等组织从事新闻传播研究、教学,生产、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全球视野的“一专多能型”高级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新闻理论与历史研究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通过对人类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和新闻学基本原理的深入探究,掌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规律,洞悉新闻传播工作的基本原理,形成科学的新闻传播价值观。通过扎实的科研训练,能够独立地开展史论研究工作。同时能够运用新闻规律指导新闻实践,掌握各种新闻传播实务技能和方法,具备从事各种新闻传播工作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应用新闻学方向致力于培养新闻传播领域研究与实践高级专业人才。作为“双一流”建设专业,本方向有优秀的办学传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师资力量强,生源质量高,就业前景好。研究生通过系统的新闻史论、业务技能以及科研方法的学习,能够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编、理论研究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它像喷泉一样,把听觉空间或生存空间淋在我们身上。”—— 从传统广播到互联网音频平台,广播迎来了融媒体发展的新时代。基于声音符号和听觉感知两大特征的广播,需要从经典广播提取更本质的认识,需要向互联网音频内容平台进行更大胆地探索。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百年经典广播发展回溯;2、广播的声音符 号与听觉感知;3、广播听众与平台用户比较;4、广播节目与音频内容分析;5、广播电台与音频平台实践,包括创意、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考察。
大数据科技为数据新闻、新闻可视化和智能新闻生产提供了可能,创生新闻报道的新内容与传播的新方式;人工智能改变传统新闻采编与发布的内在结构,重组新闻工作者、传播机构与受众的互动关系;社交媒体更是深度参与新闻传播的全部流程,为当下的新闻传播提出广泛涉及舆论与宣传、媒介素养、媒介伦理等议题的新的课题。
数字新闻传播方向,立足于培养掌握数字新闻生产与传播技能、深度参与 融合媒体传播实践的新闻传播专业技术人才,以及能够在相关领域展开理论研究的学术人才。
传播心理学是新闻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学视角强化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本学科采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多元研究取向,突出问题意识,探索新闻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特有的心理活动规律,为传播效果研究提供心理依据与策略。本方向师资实力雄厚,拥有国内最先组建、并保持领先地位的新闻传播心理研究团队,培养多学科跨界复合型人才,毕业生适合进入新闻传播业 界、研究咨询机构、高校等领域从事相关传播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
计算传播学方向旨在培养能够运用融媒体时代最新技术手段,解决和探索新闻传播领域最新现象的学术型人才。该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实证研究方法,包括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拥有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媒体技术,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聚焦当下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问题和现象,通过科学可行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过程,建立、检验理论模型,深层次 探索人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传播效果。
舆论学被称为“新闻哲学”,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一个新兴热门研究领域。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舆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都非常关注舆情监测,舆论引导。舆论学方向既学习舆论理论,又学习舆论实务,其培养目标是学生既能进入实践部门,对各种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对各种舆论事件进行应对、引导;又能进入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进行舆论理论、舆论历史和舆论实务的研究。
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中央及地方机关、媒体相关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科学研究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教师、品牌推广、媒体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或选择出国继续深造。
中国传媒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办国际新闻教育的高校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和机制。国际新闻学硕士专业又被称为“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是中宣部和教育部为推进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自2009 年开始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三所院校设立的。十一年来,该班已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培养的品牌项目,每年都有优秀学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会资助赴我国主流媒体的驻外机构或国际组织实习,毕业生大多前往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从事国际新闻传播工作。
本专业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通过课程讲授、国情讲座、实践创作、海外研修和国情调研等多元形式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新闻报道能力和娴熟的外语交流能力。
国际新闻传播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放眼当前全球新闻传播活动,关注和分析国际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国际媒体发展、各国媒介政策与管理法规等领域,并引导学生着重研究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作为国家专项人才培养工程,已积累了十年国际新闻人才培养经验,为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本专业毕业生全部100%就业,除出国深造者外,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中新社等中央主流媒体,部分毕业生在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任职,此外 还有大量毕业生在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
中传新闻学、国际新闻学专业初试考试科目(专业课)为783主题写作和883人文社科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