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滨区培新小学深耕新教育实验着力打造幸福校园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27 8:28:52 | 【字体:小 大】 |
秦巴明珠,汉水安康,孕育了一所百年名校——汉滨区培新小学。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现代化、高标准的教学设施。校园占地面积10252.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072平方米,现有教学班60个,学生3329名,教职工188人。学校现有国、省、市、区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特级教师80余人,整体师资力量雄厚、素质高。八年前,与新教育不期而遇,让培新小学每一位师生走进了一个明亮的新世界。
自2013年11月以来,学校以“新教育”理念为导向,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共读共写共成长”活动,创造性开展“让世界听见儿童的声音”英文共读共听”等系列活动,凝心聚力开展新教育。2015年4月22日,朱永新教授来培新小学视察,对学校践行新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一个培新人激情满怀,信心百倍。从学习实践新教育,到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培新小学在汉滨实验区乃至陕南区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高点定位,创生发展路径八年前,我们聚合力量打造书香校园,启动了“共读共写共成长”活动,以“共读共写”为抓手,营造了书香氛围,引导培新学子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好奇之心,保持着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学习、善学习的天使。共读共写共成长——给孩子倾注真善美,建立巩固亲子关系,维系亲子感情的温度,谱写家族历史,让家庭更温暖和谐,让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为了提升足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学校创新开展了“共读共写共成长”活动。推进中,学校多次召开“共读共写”专题家长委员会和全校家长会,校长耐心讲解,老师们也反复强调“共读共写”的意义,让家长理解活动的意图、设想,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认同、支持和配合。
研制书目,探寻阅读密码。学校成立了“小学生阶梯阅读研究小组”,对共读书目进行研究,从2013年至今,学校阶梯阅读书目连续7次改版。书目总量由最初的118本逐年扩充到475本。目前全校学生家庭藏书约60万册,生均约180本。日积月累,“经典传家,藏书于民”的理念已根植于心。家长备书,确保共读书目。在备书的问题上,学校明确要求:家长负责备书,学校负责推荐书籍,父母委员会负责订书。老师负责组织活动,指导学生、家长读书,和学生、家长共读。通过各种方式提醒、督促家长为孩子备书,协助备书有困难的家长,甚至有些班家长委员承包到人。创新实验,融合共情共生培新小学以“共读共写共成长”活动为统领,融合、创生新教育行动项目,即通过“1+N”深耕行动,让新教育实验枝繁叶茂;以“共读共写共成长”活动为抓手,使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等十大行动相辅相成、和谐共生;以“共读共写共成长”活动为牵引力,从全体老师卷入到全体学生、全体新父母,新教育实验真正成为培新小学每一位教师、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家庭的日常。营造书香校园,处处传递书香。漫步校园,可以看到一幅幅读书标语。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备了专用的图书柜,各班都精心布置了图书角,学生可以在这里尽情读书,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学校充分利用班级“风采展示”、校园广播站,向师生提出“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徜徉书海”的倡议,积极宣传“营造书香校园”工作,倡导全体师生参与读书、快乐读书。利用学校网站、培新广播站、微信平台定期推荐经典书目,给学生和父母以引导,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研发卓越课程,落实全面育人。学校本着“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研发特色校本课程。编写《汉水文化》校本教材两册,弘扬地域文化;研发读写绘、书本剧等班本课程,提升班级文化内涵;研发兴趣性课程,发展个性特长。成立跆拳道、机器人等校级社团35个,兴趣魔方、非洲鼓等年级社团40个,聘请安康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和富有特长爱好的社会有识之士40余人担任社团活动校外指导教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特色。构筑理想课堂,名师引领发展。学校大力开展新教育实验,花大力气构筑理想课堂,教育科研上独树一帜。本着“做精规划课题,夯实校本课题”的科研思路,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承担国省市区级课题中,有30多项都是关于阅读的专项研究。 为扎实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开展绘本阅读课、阅读前导读设计课、读中推进课,读后交流展示课等研讨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路径,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家校合作共育,走进新时代。近年来,学生父母纷纷走进学校,为缔造完美教室出谋划策,亲力亲为,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有的父母经常来到学校举办“亲子大讲堂”,有的班级的“故事妈妈(爸爸)”,定期到校开展活动;有的还成为志愿者家长,经常为班级做服务;有些父母配合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老师得力的助手等,家长和老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命运共同体”。聆听窗外声音,拓展校外资源。学校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方面力量,逐步构建一个整体、全面的立体教育运作体系。带领学生到安康气象站、城市展览馆、安康水电站、安康消防支队、瀛湖旅游风景区、香溪洞风景区进行实地学习。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校本课程,并将杨凌西农大博览园、陕西征程国防教育基地、九立机器人体验园作为学生活动综合实践基地。坚持举行江苏·星韵----陕西·培新手拉手夏令营活动。推进每月一事,坚守不变的信念。在实施新教育每月一事的时候,根据学校自己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尝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主题的内容都是从一件小事展开,具体落实中,在更高的层面不断丰富完善,把公民教育、生命教育贯穿其中。缔造完美教室,形成优秀的班级文化。如今,许多班级把缔造完美教室当成一种工程,逐步形成自己的班级特色,创设优美的育人小环境。班级名称富有寓意,文化符号特色鲜明,家校共建各显身手。老师们在一间普通的教室里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一间间教室书香充盈,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有自己固定的行为规范,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终日洋溢着师生幸福的微笑。延展载体,凝聚新生力量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学生父母日常必须的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唤醒生命的种子。学校安排每周三次晨诵课,两次午读课,并纳入课表。成立晨诵校本教材编写小组,负责研制每个年级的晨诵读本。现已制作晨诵PPT课件432课,编纂的12册晨诵教材荣获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建设课程成果二等奖。晨诵课堂,全校师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诵读诗文,汲取人类文化的精髓。午读时间,校园一片安静,师生手捧同一本童书醉心阅读,书籍滋养灵魂,唤醒生命的种子。暮省,通过师生、亲子之间的言语沟通与交流,将彼此的生命编织在一起,在彼此之间传递流动,建设更多的基于理解的共同体,从而恢复教育生活的完整性。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