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简阳,全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为提高社会公众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政策的知晓度,“简阳教育”微信公众号特推出政策解读专栏。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在基本均衡基础上的迭代升级,是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并重,既强化“均衡”,也突出强调“优质”。“均衡”重在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补齐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短板,切实兜住底线、抬高底部,不搞削峰填谷。“优质”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从2000年“两基”战略目标初步实现,到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一)初步均衡推进阶段(2000年—2012年)。义务教育初步均衡推进阶段的目标是巩固“两基”成果,解决“有学上”的问题。发展的重心是通过促进区域均衡,特别是中西部均衡和城乡均衡,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初步均衡推进阶段解决的是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属于起点公平的范畴。
(二)基本均衡推进阶段(2012年—2020年)。在基本均衡推进阶段,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适龄儿童少年享有符合国家办学标准的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是通过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标准化基础上的义务教育。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推进阶段解决的主要是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重心从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过渡。2013年1月,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2021年底全国所有县(市、区)都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验收。
(三)优质均衡推进阶段(2017年—2035年)。在优质均衡推进阶段,目标是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与初步均衡、基本均衡相比,优质均衡是均衡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发展的重心是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学校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更富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优质均衡追求的是教育结果的公平,是保障人人享有高质量义务教育的权利。2017年4月,教育部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树立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公民办义务教育结构合理。
(二)实现更加全面的标准化建设。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科学合理布局城乡学校,全面解决“城镇挤、乡村弱”问题,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台账,全面实现办学条件校校达标,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和应用水平,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文化、生活环境。
(三)建设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落实教职工编制标准,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和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提升。全面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科学有序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现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整体提升。依法保障教师待遇权益,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四)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落实学校“双减”任务,各学校作业管理水平、课后服务水平、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着力提高薄弱学校、乡村学校办学质量,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有效破解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社会认可度达到85%以上。
(二)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注重孩子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三)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助力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