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消息震惊台海:美国首次向台湾地区交付“阿特斯-600M”巡飞弹,从台军下单到实际部署仅用16个月,创下美对台军售最快交付纪录。这款续航4小时、射程440公里的武器,被美方包装成“不对称作战利器”,台湾防务部门负责人甚至扬言“要再买1000套”。
然而,就在台当局沉浸于“军事突破”的幻觉时,美国对台加征20%关税、半导体产业100%关税的组合拳已悄然落下——一边递上导弹,一边掏空经济,特朗普政府的“极限利用”策略正将台湾推向危险边缘。而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却仍忙着在岛内掀起“罢免风暴”,对逼近的危机视而不见。
“阿特斯-600M”巡飞弹的交付速度,本身就是一则耐人寻味的信号。过去美对台军售常因“技术审查”“产能不足”拖延数年,如今却像“清库存”般火速发货。这款被归入“无人作战体系”的武器,最大射程覆盖福建、浙江部分沿海地区,美方宣称能“提升台军反制能力”,但明眼人不难看出:440公里的射程在解放军立体防御体系面前如同杯水车薪,所谓“不对称作战”,本质是让台湾用士兵和资源当“肉盾”,消耗大陆实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军售加速与经济绞杀几乎同步。今年6月,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台传统产业加征20%关税,且采用“叠加模式”——即已征税商品再加税;7月,又将矛头对准半导体产业,威胁“不赴美设厂就加征100%关税”。
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和台积电为代表的芯片产业,瞬间被扼住咽喉。有台媒算了一笔账:仅关税一项,台湾中小企业每年将多缴1200亿新台币,相当于20万家庭的年收入总和;而台积电被迫赴美建厂,带走的不仅是技术和资金,更是台湾最后的产业命脉。
台湾经济的脆弱性,在美军售与关税的双重打击下暴露无遗。传统产业中,纺织、机械、食品加工等中小企业本就利润微薄,20%关税直接导致出口成本飙升。高雄一位纺织厂老板在采访中苦笑:“订单已经流失了40%,再这样下去,30年的厂子只能关门。”而半导体产业的“被迫迁移”更致命:台积电美国亚利桑那工厂投资超400亿美元,带走的5纳米制程技术团队,正是台湾“科技立国”的根基。
美国的算盘打得精明:用导弹武装台湾,使其在军事上“更具对抗性”,从而将台海局势推向紧张;同时用关税和产业转移掏空台湾经济,迫使台当局更依赖美国“保护”,沦为待价而沽的棋子。这种“武器换市场”“危机换利益”的套路,与当年美国对乌克兰的策略如出一辙——先递武器,再吸血经济,最终让代理人付出惨痛代价。
面对美国的“软硬兼施”,赖清德的反应却是“鸵鸟式回避”。8月23日,他下令全党动员,对“立委”发起“精准罢免”,将岛内政治内耗推向新高潮。讽刺的是,这场被称为“巩固政权”的行动,恰好发生在美对台军售、关税双重打击的敏感时刻。民众用选票表达了不满:7月底至今,4份民调显示赖清德满意度从41%暴跌至28%,在其“本命区”台南市,不满意度首次超过满意度,达42%。
资深媒体人吴子嘉直言:“正在重复的覆辙——当民生凋敝、青年失业率突破12%时,还在玩‘政治操弄’的老把戏。”传统产业老板们抱怨“关税让订单飞了”,半导体工程师感叹“赴美设厂等于背井离乡”,而赖清德团队却忙着在社交媒体炒作“罢免战绩”。这种“对内斗狠、对外妥协”的执政逻辑,正在加速民心流失。
美军售的导弹、加征的关税、赖清德的内斗,正将台湾推向三重困境:军事上成为“火药桶”,经济上沦为“提款机”,政治上陷入“内耗死循环”。但台湾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今年以来,“反美货”“护产业”的抗议活动在高雄、台中接连爆发,台积电员工发起“拒绝赴美”联署,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美国的“保护”是毒药,赖清德的“”是绝路,唯有两岸统一,才能守住经济命脉、保障民生福祉。
国台办发言人近期明确表态:“倚仗外力换不来台海和平,摇尾乞怜得不到安全保障。”事实上,大陆始终以最大诚意推动和平统一,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当特朗普政府用导弹和关税“双管齐下”,当赖清德沉迷内斗无视危机,台湾社会正逐渐形成共识:唯有回归祖国怀抱,才能摆脱被美国“榨干即弃”的命运,才能让传统产业重获生机、半导体人才不必远走他乡,才能让2300万台湾民众真正过上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
历史已经证明,“”分裂行径必然引发灾难,外部势力干涉只会加剧痛苦。台湾的未来,不在440公里射程的导弹里,不在特朗普的关税清单上,更不在赖清德的“罢免剧本”中,而在与大陆的融合发展里。当将“倚美谋独”写进党纲时,或许忘了:14亿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比任何导弹都更加强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