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扬州发布、扬州教育网,进入“2020年扬州教育十件大事”评选专题页面进行投票。
关注微信公众号“扬州教育在线”,在公众号首页回复关键词“教育十件大事”,进入文章链接,点击“阅读原文
,组委会将根据得票多少,确定“2020年扬州教育十件大事”,并将抽取一位参与者作为嘉宾,现场揭晓“2020年扬州教育十件大事”。2020年扬州教育十件大事
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市委书记夏心旻主持召开教师节座谈会,向全市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夏心旻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关于教育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自觉践行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标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新兴科创名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3月26日,市长张宝娟专题调研全市教育工作,实地走访了扬州中学,听取了全市教育工作及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情况汇报。张
娟强调,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抓细抓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精心准备、安全有序开学复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推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03
制定了扬州版开学“十项清单”,对学校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和开学准备工作具化到岗、细化到人,全市755所学校(幼儿园)48.3万余名学生有序分批复学复课。开学后切实加强师生员工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规范洗手、错时用餐等措施,落实联防联控、医校对接举措,保障了全年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延期开学期间,我市充分利用扬州智慧学堂平台开展线余节精品名师课程及配套作业,保障20万学生“停课不停学”,市电化教育馆获评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此外,还为884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配备了线上学习终端设备,确保线上教学“一个不能少”。
全市全年新改(扩、建)幼儿园23所、义务教育学校9所、高中学校1所,建设面积达49.7万平方米,建成邗江西区新城高级中学、华师大实验高中,由此,扬州教育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得以全面展开,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为彻底缓解全市基础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到2022年底前,全市将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90所、义务教育学校37所、普通高中18所,总建设面积235.8万平方米,总投资145亿元。
强力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治理完成幼儿园80所,完成率达96.4%。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由2016年的75.3%提高到90.2%,全市在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学生比例达92.06%。农村幼儿100%享有普惠性幼儿园学额。新创省、市优质幼儿园13所,在省、市优质园就读幼儿比例达92%。“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显著提高。
全市高考每万人口普通类本二以上达线年位居全省第一,普通类本一达线人,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录取人数持续增加,实现了“08高考方案”的圆满收官。2020年高中数学、物理竞赛中,4人入选省集训队,扬州中学2名学生获全国物理竞赛金牌。
全市各县(市、区)、功能区采取购置国标校车、开通城市公交和乡镇公交专线、增加公交车班次等方式加大接送学生车辆保障力度,基本满足了全市中小学生上下学乘车出行需求。
全面执行义务教育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全部实施电脑随机派位招生,报名人数不超过招生计划数的一次性全部录取,坚决杜绝掐尖招生行为,促进教育公平。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辐射面。梅岭中学教育集团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广陵区启动了以育才小学、汶河小学、东关小学为核心的3个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邗江区依托邗江实验学校品牌举办了邗江实验学校蜀冈分校,合作开办了华师大邗江实验小学,有效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9月1日,扬州市各中小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朗诵表演、演绎情景剧、发起“光盘行动”倡议等多种形式,号召广大学生珍惜粮食,通过“开学第一课”,聚焦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学生中蔚然成风。
出台《关于加强扬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新时代教学质量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四新四名”工程,打造教学质量一流名学校,建设内涵实力一流名专业,培育教学水平一流名教师,培养知识技能一流名学生。2020-2022年,将开发100节“活力课堂”示范课,培植100个优秀“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培育100名省级以上大赛金牌选手、金牌教练,选育100名优秀“双师型”教师,建设100个市级“示范特色”专业。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入选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扬州文化艺术学校获评省优质特色学校,邗江中等专业学校通过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评审,全市新创省职业教育现代化专业群4个、现代化实训基地4个。
深入实施“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扬州扶贫助学模式,在落实国家、省定资助政策外,加大对建档立卡、农村低保等特殊困难人群的帮扶力度,全市累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和国家助学金5200余万元,8.4万人次受益,举办招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宏志班25个。
加强劳动教育,依托邗江﹑江都﹑宝应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成3个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编写了家政实践、家常菜烹饪等劳动实践课程方案。8月份以来,先后接纳一万九千多名中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2000余名教师先进事迹通过学习强国、扬州发布、扬州教育网、微博微信等媒体展播,百场“身边好老师”典型宣讲和21名师德标兵育人事迹感动扬城,引领师德新风尚。6月3日,我市师德师能建设工作经验在全省教师大会交流推介。
全市共组织各类教育考试21次,参考人数108万人次。疫情防控措施和各类考试要求均落实到位,实现无安全责任事故、无失密泄密事件、无群体性舞弊事件、无网络舆情事件的“四无”目标。扬州教育考试院在省各类考试相关表彰中均获先进。
全市投入575万元新建供电双回路考点5个,市直及各县(市、区)共计投入1041万元用于空调采购,1430万元用于中考、高考考点电力增容,今年中高考所有考场全部安装空调,中考考场首次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
200多名省市特级教师牵手乡村教育,进乡镇学校,访教研组,上示范课,做专题报告,指导教育教学各环节。100多个市县级名师工作室和14个乡村教师培育站吸纳培养千名乡村教师。
近五年来,我市累计招录1098名乡村定向师范生,首批150名毕业生已加入乡村教师队伍,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新力量。积极探索幼儿教师补充机制,今年委托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40名幼儿教师。
4月,扬州市政府与中国航空研究院签约共建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将扬州作为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永久办学地点,培养空气动力、飞机结构与强度、发动机技术研究等9个领域专业人才,计划于2027年底前形成2000名在校研究生的办学规模。
全市5名学生录取空军飞行学员,2名学生录取海军飞行学员,扬州教育考试院再次被东部战区空军政治部和江苏省高校招生委员会联合表彰为先进单位。
市教育局启动了年轻干部培养“启航”计划,来自全市教育系统的34名年轻干部参加了为期10天的封闭式集训、外出考察学习以及第一、二期“启思”课堂活动。该做法被学习强国江苏平台报道。
出台《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康教融合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切实保障重残少儿康教融合教育服务。全市新建并验收合格融合资源中心106个,1065名残疾学生随班就读。
全市体育中考新方案首次顺利实施,市区26个考点首次实现体育中考全部送考到校,首次经受省教育厅现场督查,全程录像,全面保障考试公平公正。
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签订《飞鲨奖助学金合作协议》,对每年被全国重点本科院校航空重点专业录取的扬州高三毕业生给予奖励,2020年为83名高三毕业生发放了“飞鲨”奖助学金。
坚持开展市直学校学生“阳光体育”比赛,扬州朱自清中学、宝应画川高中城西校区、宝应实验小学、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6名队员被选拔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扬州朱自清中学姜宇同学入选初中乙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最佳阵容。
围绕“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市直学校常态化、规范化每天开展一节社团活动(课外阅读)课,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增加医疗卫生防疾病方面的社团数量,减少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社团,丰富了3万多名学生的课余生活。
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首次在全市幼儿园开展线名幼儿获“体育优苗奖”,3137名幼儿获“我爱运动奖”。
开展了第七届“中国梦·运河情”中小学师生才艺大赛,1580个音乐表演节目和美术绘画作品参赛,318个音乐作品、778个美术作品获奖,参赛人数和作品数量为历年之最。
常态化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和安全检查,每周随机抽查不少于两次,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联网监控,确保疫情防控措施和安全保障体系落到实处。
在全国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印记中国”比赛中,我市1名学生获全国篆刻比赛一等奖;在“诵读中国”比赛中,6个作品成功晋级国赛;在“笔墨中国”比赛中,10名师生入围国赛。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2018年起,市教育局举办“扬州家庭教育讲堂”,邀请“知心姐姐”、佟新、名校长专家等专业人士及优秀学生家长,就新家风家教、学业指导、青春期常见问题、亲子沟通技巧、法治安全等方面进行专题分享,通过扬帆APP进行现场直播、网上互动和回播观看。截止目前共举办31期,超7.2亿点击率,成为全市广大市民和家长学习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重要平台。
为市直学校学生建立了健康体检电子档案和体检状况反馈机制,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近35000学生的健康体检信息进行分析,让每一名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况,为学校全面了解学生体质状况提供可靠依据,为推进“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实施提供了数据支持。
坚持“零距离”办理建议提案,持续跟踪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全年主办的64件建议提案100%办理到位,代表委员100%满意。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