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房地产,毋庸置疑,是中国经济结构中,占据着大份额比例,并且发挥着重要经济影响力的两个龙头行业。
对于刚刚开局的2023年来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和房地产经济的走向以及运行情况,对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在全新一年顺利回到复苏轨道,实现逆转反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就在2023刚刚到来的这个年度转换的关键阶段,中国的房地产和互联网经济领域,却各自都出现了值得关注的风险动向和信号。
这篇文章,就将为基于对这两个重要的经济行业在当下这个年度更迭的关键阶段,出现的风险动向和信号的梳理复盘,穿透表象,挖掘本质,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进行本质深入分析和后续的趋势研判。
2022年12月30日,遵义道桥建设(集团)公告,公司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探索研究存量银行贷款重组工作,经与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友好平等协商,基本明确相关重组安排,并在近期完成签署相关补充协议。银行贷款重组概况及进展情况:
本次银行贷款重组涉及债务规模155.94亿元,以债权保全为前提,经各方友好平等协商,近期完成签署相关补充协议。根据重组协议,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3.00%/年至4.50%/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本次银行贷款重组不涉及公开市场债券,公司将严格按照募集说明书的约定,做好公开市场债券的偿付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除银行贷款外,遵义道桥还有规模不小的非标债务待化解,且已出现多笔逾期。
经过梳理发现,自2021年4月初以来,遵义道桥作为被告新增多起案由为金融借款合同的诉讼,原告涉及中航信托、兴业金租、百瑞信托、国通信托、中建投信托等非银机构。
中证鹏元2022年12月20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5日,遵义道桥存在158条被执行人信息。
根据《遵义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债券中期报告(2022 年)》,截至2022年6月末,遵义道桥总债务余额为457.54亿元,占总负债的53.32%,规模较大,且部分债务已出现逾期;
其中短期债务余额为141.41亿元,占总债务的30.91%,现金短期债务比为0.04,遵义道桥面临较大集中偿付压力;
同期遵义道桥对外担保金额为151.46亿元,占当期末净资产的 18.30%,部分被担保债务已经出现诉讼纠纷,遵义道桥面临很大担保代偿风险。
简单来说,就是2022最后一天,作为遵义最大的城投单位,遵义道桥,通过债务展期和重组的模式,将规模为155.94亿元的债务风险,进行了时间换空间的操作。
本质上,风险依然没有解决,只不过换成了“展期20年,前10年仅付利息”的拖延模式。
不止一位银行债权人士表示,在遵义道桥的银行债委会层面,遵义道桥要求银行贷款延期20年,且前十年不付息。“提了这样的条件,通过债委会压下来,银行不得不通过。”一位遵义道桥城商行债权人士称,最终其所在银行于近期通过了对遵义道桥贷款延期20年的方案,利息也从原来的7.5%降至3.5%。
在经济实力较弱的部分地区,城投公司贷款展期已屡见不鲜,“就是借新还旧,可是20年这么长的,前所未有。”一位股份行人士称。
“之前是有心理预期的,也知道(遵义道桥)没钱还,但展期20年,太夸张了。银行贷款还好,只要趴在账上付利息、不违约,银行的报表不会受影响,但如果这个政策放宽到非标债务,那真的就相当于赖账了。”一位信托行业人士称,贵州目前是非标违约最多的省份,在保标债的基调下,非标债务成了最先被舍弃的,不过也还没有创出过这样长的展期记录。
信托、资管计划、融资租赁等相对高成本的非标融资,此前是遵义城投平台重要的输血来源,尤其弱资质区县城投,而今违约问题已日益严重。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鲁璐统计,2021年城投非标违约风险持续释放,违约事件由上一年的28起增至31起,涉及城投企业由38家增至42家,违约金额超过40亿元;财政实力较弱、融资成本更高的贵州,是城投非标违约的“重灾区”,有29家城投企业非标违约,债务率高的遵义最多,有13家;黔南州、六盘水、安顺等地也不少。
2019年5月24日,生命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命资产”)与兰州高原夏菜通过协议设立债权投资计划,通过非公开融资方式为兰州高原夏菜募集资金6.5亿元,期限3年,利息为8.3%/年,每个季度末20日为利息支付日。
2022年之前兰州高原夏菜均按时付息,2022年3月21日,该债项第一季度1493.25万元利息兑付出现逾期。
11月以来,因兰州城投为兰州建投旗下子公司担保的近1亿非标债务展期到期后仍不能按约偿还,多家投资人持续与兰州城投、兰州建投沟通,尚未取得实质结果。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并不复杂,但是从动向背后,其实要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地方债务的风险所在:
2020年以来,疫情反复导致地方财政承压,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市场疲软,多重负面影响下,城投平台现金流实际上承受了重重压力。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负面舆情不断出现。非标逾期、票据逾期、定融违约、银行贷款展期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城投债技术违约的情况。
2022年以来城投市场并非一帆风顺,点状舆情时有冲击城投市场,4月重庆能投申请破产重组,7月遵义道桥进行债务重组,8月兰州城投发生技术性违约,9月云南康旅拟提前偿付存续债券。
理论上,地方城投是以政府信用作为背书,一切的融资和债券发行,都是带有刚性兑付属性的,这不是简单的信仰问题,背后牵扯到的,其实是以政府信用为核心的一系列金融市场信心和稳定的体系。
直白一点: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不说,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恐怕已经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了。
一年交易超7000亿,服务超国40万商户的一个头部级别的餐饮Saas无法取现,登上了2023年开局没几天的热搜:
很多商家对2023年都充满期待,起码也是谨慎的乐观,特别是餐饮行业,最近看到不少新闻都在报道:
但是2022年末的一次黑天鹅事件,让正在经历寒冬的餐饮商家们,雪上加霜,因为他们的营业额,取不出来了。
一家行业第三、号称服务40万家商户的餐饮Saas巨头,最近被曝出无法提现,资金链出现困难。
这家餐饮Saas巨头就是哗啦啦,最早是做收银系统的,后来业务扩展到全业务环节,特别是切入供应链这种更复杂的赛道。
这些投诉无一例外都是指责哗啦啦提现困难。有人等了一周,有人等了一个月,金额少则上万,多则百万。
其中一则投诉表示:“从12月初开始到现在,我方多个集团下已经欠款125万3645元,多次和哗啦啦客服沟通不给处理,推诿拖延,严重影响我公司正常运营,无法给门店员工开工资,无法给供应商结算款,无法进货,造成门店重大损失,要求哗啦啦必须立刻打款,这款本就是我公司营业款,哗啦啦无权扣留将近一个月之久!!”
即便他们联系客服,要么打不通,要么答复在加急,反正就是取不到钱。部分商户还表示,水电交不上,工资发不出,纷纷喊话哗啦啦“还我血汗钱”。
对此,有媒体求证哗啦啦,其客服回应“公司正在加急升级支付系统服务器,但升级期间会导致出账及审核处理受到较大影响,所以提现到账存在部分延时问题”。
如果从被密集投诉的时间算起,哗啦啦的系统升级已持续近一个月,且此举并未提前通知商户。
一家服务商户几十万的企业,技术升级竟然要这么久,这不得不让人猜测其真实性。
哗啦啦这个平台系统,对于普通群体可能是第一次听说,但是在全国餐饮行业领域,甚至只要是做过门店餐饮的,就算没用过,也一定听说过,毕竟结算系统的业务员,是无孔不入的。
业内关于哗啦啦的线上服务的评价还是很好的,这次问题出现在业务扩张步子太大,而且2022对于线下餐饮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一年,导致项目出现问题。
二清就是二次清结算,从事互联网结算业务的商家,特别是小商家,是没有清结算资质的,这就需要一个有资质的平台来做二次清结算,哗啦啦就是这个平台,它收购了有支付牌照的企业,所以有了二清的资质。
但是二清平台的风险在于,它有了自有的资金池,监管比较困难,可能会出现挪用的问题。
大量商户的经营流水,聚沙成塔,汇聚到一个资金池里面,而且这种二清结算的资金池,又处于国家金融监管之外,所以,问题的出现,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和意外的说法。
比较靠谱的一个分析观点:哗啦啦此前介入预制菜产业链,为烧烤等连锁餐饮企业提供半成品预制菜代加工服务以及代仓、代配服务,由于2022年惨淡的线下经济形势导致项目爆雷,最终导致出现巨额资金风险敞口。
目前,哗啦啦多个平台官方账号及官网仍在维持更新。但面对商户的“要债讨薪”,其却不予回应,视而不见。
可怜遭遇疫情寒冬的商户们,在以为要重新开始之时,又被哗啦啦推向了更困难的境地。
作为餐饮服务商巨头,哗啦啦拖延提现超一个月,或是时候正面回应几十万客户,交代事情真相了。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但是总的来说,对于亟待恢复的餐饮行业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后续如何发展,值得保持关注。
两个动向,一个房地产经济领域,一个互联网金融领域,都不是什么积极正向的好消息。
对于2023年,经济环境各个维度和领域的主线和共识,其实基本都是奔着回归,复苏去的。
但是从当前陆续爆发出来的这些不太应景的风险动向来看,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仍将面临严峻的内外部挑战。
从外部看,加息周期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逆全球化和地缘冲突使发展不确定性增加。
从内部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未根本性解决,经济运行压力仍大。
而当前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重要行业依然在持续出现的这些风险信号,实际上某种程度还是反应了中国当下经济想要实现真正复苏以前,还有很多遗留问题和历史风险,需要正视和消化,还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虽然2023年经济复苏几乎是确定的事件,但要充分预见到经济重启的艰难和明年复苏之路的坎坷。
对于处于线年而言,恢复国内民众和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是当务之急,是经济可持续复苏的关键。
从现实和理性的角度出发,新冠疫情给中国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冲击非常明显,中国经济在2023,大概率可能是低速增长状态,会有一定程度复苏,但复苏的强劲程度还需观察。
不去谈什么外部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疫情后续走向的风险因素,三年防控的规则环境变化,给中国国内经济活动和商业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以及后续恢复常态以后的必需修复过程,或许才是2023年中国经济开局,最为迫切,也是最值得关注的关键攻坚课题。
而开年伊始,出现的经济风险动向,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就是国家层面将一些问题放到了台面上来处理的态度表达?
解决遗留问题,消灭潜在风险,这个过程省不得,也省不了,而且这样的过程没有完成以前,实际上从经济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是不适合追求稳健稳定的群体行动的。
所以,端正态度,对中国经济在2023年实现复苏反弹,保持乐观积极的同时,也要有理性谨慎的态度意识,去持续关注各个领域风险出清的情况。
这就是写下这篇文章的主线思路:分享动向,提高认知,规避风险,追求行稳致远。
以上,就是在2023年伊始,对中国房地产经济和互联网金融领域两个重要风险动向的专题梳理和深入分析的专题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和交流。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