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13日起迎大雪、局地暴雪 降雪过程持续到15日晨 市区最低气温将降至-12℃
·习:在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 携手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专题新闻发布会召开
[记者]新闻发言人说高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功不可没,我们也听到了其他方面的声音,比如说有学者提出来,“我们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没有理论,在应用研究方面不落实到位,大量的科研经费就换成了办公桌抽屉里几张纸,而且每年国家拿出来数亿元用于科研”。想问一下,对此类这样的问题,教育部会采取什么样的有力举措促进科研成果的研究?还有一个问题,科研经费提成成了一个潜规则,各个学校也把它作为学校鼓励教授申请项目的一项政策,由此引出了许多腐败的事情,请问,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是什么样的态度?[2006-11-28 16:05:03]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副巡视员牛燕冰]我试着部分回答记者朋友的问题。刚才发言人介绍,这和昨天召开的会议有一定的联系。在这次会议上,教育部和科技部的主要领导同志在讲话里,实际上都提到一点,就是高等学校加强社会服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所在区域服务。实际上也是使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联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问题。[2006-11-28 16:06:47]
[牛燕冰]当然,我们要从实基础研究,特别是重点高校,高等学校承担国家的重大的基础研究工作,在顶天的同时还要立地,这就是说我们的科研人员,包括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的培养,通过为地方服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当中,使他们比较多的接触于社会生产实际,使他们的科研工作不仅仅停留在发表论文的层次上,能够解决现实生产当中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这样也使高校教师和研究工作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可,能够得到政府、企业、民间等社会各方面对高等学校更多的支持。谢谢![2006-11-28 16:09:11]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现在大学生就业的情况越来越严峻了,比如说明年毕业生是500万,实际上每年控制比例是超过这个数字,但是很多单位不要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第二,政府每年为了平衡就业的情况,出台了很多的项目,比如说西部大开发的项目,都是用政府专门的款项,就像跟国际接轨,相当于政府买单的措施,今年有没有新的政府买单的措施来解决就业比例平衡?[2006-11-28 16:10:19]
[王旭明]第一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我刚才说为大学生就业作出新的贡献,作出更多的贡献,其中一条就是要扭转社会上存在的一种观念,比如刚才您说的那一种现象,还有比方说录用时的性别歧视等等。这些都是应该批评的。[2006-11-28 16:11:04]
[王旭明]您说的第二个问题,今年是否还要出台。其实今年已经出台了一个很重要的项目,比方说中央特设农村教师的岗位,面向西部地区的中央财政大概拿出两个多亿特设农村教师岗位,就是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建功立业,当然,这个岗位是国家买单的。类似的政策,如果还有的话,我们会通过我们的网站发布。目前为止,政策很多,关键是做实、做细、做深的问题。[2006-11-28 16:12:39]
[光明日报记者]前阵子教育部周济部长在一次会议中强调,高校就业情况要和招生计划、高校专业设置挂钩,我想刚才您讲到做实、做细、做深,下一步的工作是怎么样的?有没有考虑?[2006-11-28 16:13:14]
[王旭明]在教育部召开的这次就业会议上,周济部长代表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进一步提出了要求,各个高校要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把它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往我们学校更重招生,更重进口,忽视就业,忽视出口。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2006-11-28 16:13:22]
[王旭明]我们在评估大学生就业这项工作的时候,对它的工作指标不断的进行完善。比方说大学生的就业率,如何统计的更科学、如何统计的更完善,我们在实践中对这一指标不断地进行调整,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加强研究。对这一评估体系,我们确实要进一步深化、进一步研究。我们也提出来,要开展全国范围的就业评估检查工作,大家也知道,教育部有一个高等学校教学的评估中心,在这个教学的评估中心里,将来把高校就业作为一项很重要的评估指标,在评估当中我们对先进典型表彰奖励,对评估不合格的高校专业进行调整,特别提出来对就业率统计造假的学校要实行一票否决,这些都是要求。[2006-11-28 16:15:12]
[中国教育报记者]我们注意到,刚才主持人介绍的杭州会议和12月2号召开的保定会议,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服务”,高校不仅要服务地方经济,而且要服务新农村的建设。这使我联想到我们最近做的一组报道,“高校科技创新巡礼”系列报道,在这个巡礼当中我们也采访了华中数控的董事长陈吉红先生。他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他有两句名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就像过草地一样,只有不断的拼搏才能杀出一条生路”。他有一首诗挂在墙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表明了他的决心。我们想问两个问题,我们也采访了陈吉红董事长,就是说您作为一个科技和产业的两栖人,如何看待科技和产业的关系?另外问主管高校的两位司长,就是下一步的顶天立地的战略推进当中,教育部如何营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来推动像华中数控这样的高科技的产业不断的崛起?[2006-11-28 16:17:12]
[陈吉红]我试着回答,非常高兴有机会和这么多的新闻媒体见面。我们华中数控,本身是科技部设立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家级研发机构,作为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在高校,首先不是说这个中心脱离企业的需求做研究,也不是这个数控中心要赚很多的钱。所以,它对数控中心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有经济效益,能够实现良性循环,更重要的要求是为行业,为社会产生社会效益。为了发挥国家数控中心的作用,为了不把我们工程中心研究成果鉴定会变成追悼会,我们成立了华中数控,以这个工程中心就变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一个研发基地是放在学校里面,目前我们有40多个教授、老师以及180多位研究生。[2006-11-28 16:18:00]
[陈吉红]另外,我们在校园的外面是华中科技大学控股的企业华中数控,是产业基地,我们自己内部产学研一体化,以企业为纽带,给国民经济一些大的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主战场,这些年我们的发展,也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特别是我们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开发出五轴联动全国产的数控设备,还有我们产学研推进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今年4月列入全国自主创新的一个典型。[2006-11-28 16:21:49]
[陈吉红]我是学校的教授,在校园里做教授,写写文章,我自己觉得应该说更加的轻松,但是。我给记者朋友曾经说这样的话,当我们到企业看见我们开发的技术能够为企业服务,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产生的成就感比我当教授写文章产生的成就感多。所以,刚才有一位记者朋友谈到,国家的经费进来以后最后变成几篇文章,就是说我们高校的科技成果更应该和经济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去服务,能推动科技成果的转换,这也是我们做教授所希望能够做的事情。谢谢![2006-11-28 16:22:3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巡视员石鹏建]从我们总体的发展情况来看,高等学校现在参加地方和区域发展的积极性应该说有所提高。再就是服务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和意识感也非常强。过去高校是以贡献求发展,以服务求生存。现在的环境,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随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建设,职能产生了变化。现在的观念是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2006-11-28 16:23:50]
[石鹏建]在整体的环境来看,主动意识已经有所改变了。再有一个,关于机制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开高等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座谈会,因为在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农业院校、高等农业教育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坚持科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这样一个发展思想。这样就创造了很多服务农村,服务三农建设鲜活的事情,比如说开发农村道路,科技大篷车、专家大院,一村一名大学生,百名教授赴百村等等,很多的事例非常的鲜活。所以,我们想开一个会和大家交流经验,同时有一个新的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以往概念不一样。[2006-11-28 16:24:47]
[石鹏建]我们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时发展,这样高等学校的学科优势,学科综合优势都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所以,在环境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从机制方面来说,比如说浙江大学,为了服务新农村,为了服务区域发展所做了一个社会服务专门办公室,专门的服务机构协调各个学科,各个学科协同作战,对区域发展作出综合的规划和综合的服务。还有我们很多的农业高校专设推广教授,把这些教授最好的科技成果,农业科学技术直接送到农民手里,他们有一个口号“把论文写在大地里”。这样服务的机制方面也有很多的创新。所以我想高等学校服务社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密切的结合,现在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时期。[2006-11-28 16:24:51]
[牛燕冰]我补充几句。昨天刚开完我们地方发展工作会议,脑子里正在消化。刚才听到几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我联想一个问题,我再补充一下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教育部、科技部,这是两个最高的主管部门的领导,分别强调通过加强高校对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区域服务,来进一步深化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改进和改革。[2006-11-28 16:26:16]
[牛燕冰]包括从学校内部来讲,进一步完善企业评价机制、体制,包括从宏观层面探索一些新的规律,促使我们高等学校的教师们所做的科研工作,真正能够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面对区域提出的需求,解决现实问题,把科研成果能够更多、更顺畅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我们学校里面的知识积累,教师们的智慧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实惠。[2006-11-28 16:27:13]
[牛燕冰]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一点,会上我们邀请浙江省领导出席会议,浙江省省长在发言中,讲了非常生动的一段话,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他的问题和这个问题有关,他讲现在整个社会科研经费的投入机制格局也在发生转换,一部分国家对一些全局性重大的基础性科技研究的投入,大量的投资来自于企业,特别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活跃的地方,很多来自于民营企业。吕省长的讲话说,民营企业的老板把钱掏出来给我们的科学家、高校,如果拿不出真的东西来,不能替他解决现实的问题,他不会拿出这个钱来的。[2006-11-28 16:27:34]
[牛燕冰]所以,这是从机制上促进我们的教师,我们的科研人员必须踏踏实实做这个事情。对付这样民营企业的科研经费的支出只靠简单的交两篇论文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最后吕省长说,一个是民营企业,包括地方政府的需求,我们对高校科研工作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投入,对学校的投入我们愿意支持教育,而且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这样的地步,我们整个社会,包括企业家们对教育、对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理解是越来越到位的。但是,我们学校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必须拿到线]
[牛燕冰]他有两句话总结,就是希望高校所做的工作能够达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就是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所做的工作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我觉得,一个是从我们政府主管部门,政府的层面考虑这个规律,根据规律探索,怎么样建立评价机制等等,包括高校内部的机制的改革问题。[2006-11-28 16:30:42]
[陈吉红]我补充一句话,刚才有很多新闻媒体的朋友关注就业的问题。我也是一位企业的老总,从我的角度,我也希望我招聘的员工一上来就能够干活,但是如果我们学校的教授只能坐在办公室写写文章,不和地方的经济结合,不去真正的解决它的实际的问题,他培养的学生出去肯定也不能干活。我们数控一百多个研究生,他们的项目和企业紧密结合。比如说帮企业做一个木工加工的设备的控制器,做玻璃加工的控制器,学生做科研的时候,本身围绕企业的需求做,这样出去以后就马上能够上手工作,所以,他们的就业非常好。实际上,高校和高校中的教授能够为社会经济在紧密服务,培养人才的质量会有质的提高。[2006-11-28 16:31:57]
[牛燕冰]我补充一下陈总说的情况,实际上这次会议,我们到企业去,到地方去看学校与地方合作项目的时候,我们见到一些研究生,就在科研工作的现场做一些非常实际的工作。我们吴启迪副部长在会上总结的时候也提到这一点,通过和地方的合作,也促进了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进一步面向实际。比如说这些为地方服务的工作,把部分的研究生吸引进来,使他们在学习阶段参与非常具体的工作。[2006-11-28 16:33:58]
[牛燕冰]发言人提到,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在湖州的基地,他们通过现代的生物技术,把一些非常珍惜的植物嫁接到普通的植物上去,真正的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很多有科技含量,同时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到第一线的工作,包括生物化龟鳖养殖,都是研究生在那工作,这项为地方服务的工作,也是密切结合地方实际需求的科研工作,把学生的培养结合进去之后,使学生在学习阶段接触实际,增长了才干,这样的学生就业的时候就业能力非常强。[2006-11-28 16:35:01]
[王旭明]谢谢两位的解释。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服务,它的效应不是一点,可以辐射到大学生就业,包括我们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包括高等学校自身内部改革一系列方面。我们希望媒体特别关注,大力宣传,大力探讨和研究的一个线]
[166358]网友:aslooip地址:[222.212.96.*]于2006-11-29 02:16 发表评论:
音乐周报第五版周铭孙文[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十日]:沈文裕上台极为老练、自信,技术可说是滴水不漏,无暇可击。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那么复杂艰难的技术,到他手里变得如此简洁明快,简易可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他瘦小的身躯里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能量,发挥出这么多的可能性!同时他的头脑简直就像一台精密的计算器,十九万多个音符能梳理得如此清晰,后面的听众说沈文裕线;,一想也是很确切,无论从内到外,他都是一个超人,技术超群,理智也超群,如果能再多注入一点感情的东西,肯定还能更深地打动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