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疫情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异常艰巨的战“疫”使命扛在了肩上。
当前,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处于疫后复工复产复学、振兴经济生活恢复常态的关键阶段。如何改革我国疾控体系、如何鼓励人才进入公共卫生领域、如何服务好“六稳”“六保”工作大局,成为社会关心的热门议题。澎湃新闻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开辟“疫后策”专栏,对疫后中国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时,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虹,全国人大代表、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细花联名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助推旅游业疫后复苏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提到,当下,国内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旅游业也正在逐步复苏中。在此过程中,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立足稳就业、保民生这一工作重点,放出了一揽子“大招”,让旅游企业感觉到了温暖和力量。
但是,囿于此次疫情的长期性、复杂性、严重性以及旅游行业自身的行业特征,旅游业复苏仍然任重而道远,旅游业成了稳企业、保就业压力较大的行业之一。
三位代表的联名建议中提到,旅游业业务停滞不仅仅是收入损失的问题,更是对企业生死存亡的考验。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最新预测,全球旅游业将有多达1亿人面临失业。
当前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繁重。疫情防控进入了常态化,对于旅游业而言,当前的两大政策带来较大变量,一是景区、演艺等限流30%,二是跨省跨境旅游暂不恢复,致使到目前为止旅行社仍处于暂停的状态,旅游业其他细分行业复工率未恢复至同期水平。不宜对暑期和“十一”等重要时点的反弹有过于乐观的预期。
建议中提到,旅游市场的恢复取决于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可支配的消费能力,也取决于消费者信心。旅游业“五一”市场稍有所回暖,但总体而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公众消费处于谨慎状态。
三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复苏,对于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疫情进入到防控常态化,建议有关部门指导旅游企业,制定详实的制度化、标准化的防控措施,切实织牢织密旅游业公共卫生防护网,进一步巩固好疫情防控成果。
此外,控制政策要更有科学性,综合利用大数据、智慧化终端分析技术,结合现在防疫的整体情形和旅游业的需求,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呼吁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一些风险较低的地区率先恢复跨省游业务,同时有序放开最低游客预定限制,以解旅游业的燃眉之急。
譬如,低风险地区旅游景区、演出场所,最高承载量由30%以内逐步恢复到60%以上(演出30%上座率为亏损性运营),低风险地区相邻省份可组织跨省组团旅游,跨省旅游组团、旅游景区区间短驳车辆取消后两排空余座位限制。
建议中还提到,要根据行业的特性,就旅游业的各细分领域以及企业类型(如资源型企业、投资性旅游企业)分类施策,精准施策。譬如,鉴于旅游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征,人工成本占收入的比重高达25%-40%,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将疫情期间旅游行业人工成本纳入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并在3—5年期限内进行抵扣。
针对投资性旅游企业特别是企业自筹资金投资建设的景区、酒店等,考虑其投资大、收效慢、成本高,建议将其在疫情期间的融资利息纳入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并给予一定的贴息扶持补助。对于能够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企业,建议优先保障、重点扶持,加大培育力度,使之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平台和载体。
与此同时,建议扶持政策考虑到连续性,各项政策有连续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关注疫情对旅游业的长期影响,出台旅游振兴计划,重塑旅游行业信心,提增国民消费信心。
三位人大代表呼吁,希望评级机构伸出援手,不因此次突发的肺炎疫情导致旅游行业业绩暂时性的巨幅缩水,而调低旅游企业2020年度的信用评定等级,以此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指导金融机构、评级机构审慎对待此次疫情中遭受重大损失的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