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时政新闻军事新闻时事新闻科技新闻房产新闻教育新闻旅游新闻
相关文章
 屏蔽父母——这个操作在“朋…
 停课不停学我们在行动
 北京:“接诉即办”进校园解…
 一周未来商业丨星巴克新任CE…
 当日快讯:时政热点新闻事件…
 2023年6月9日四川交通快讯
 去年全国结婚登记6833万对为…
 2022年度中国环境报社会责任…
 2020中国十大高科技公司排名…
 中国十大高新技术企业榜单
 ChatGPT评中国十大科技企业
 国内前十大芯片制造公司排名
 2017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
 行业资讯:世界旅游及旅行业…
 哪些平台可以检索到旅游网络…
 简讯 旅游行业资讯速览
 哥斯达黎加促进旅游业可持续…
 专家谈暑假研学旅行如何做好…
 这个周末大事超多!10大财经…
 本周日揭晓十大新闻
 本周要闻TOP10
 6月14日东方财富财经晚报(附…
 金十数据整理:昨日今晨重要…
 2023年1月6日周五《新闻联播…
 中国新闻网]国际识局:中外专…
 海南多市县发布雷电黄色预警…
 紧急预警!京东客服虚假诈骗…
 国际新闻简短10条(国际新闻5…
 2023时政热点:国内外时事政…
 2020年公考时政常识汇总
 2020考研政治全年国内外时政…
 时政热点2020最新时政热点-1…
 卫星瞰长三角一体化|“流动…
 唐山港附近渤海湾海域将进行…
 市港航局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演…
 五大战区陆军2016年军演大盘…
 京唐港区即将进行演习为期2个…
 海事局通告唐山港京唐港区将…
 2022天津房价走势
 2022年天津房产均价走势出炉…
 【天津楼市情报局】最新房价…
 2022年天津房价走势图
 天津房价最新走势
 聚焦2021山东两会|省人大代…
 安徽:将教育减负落到实处
 2021年国家教育“双减”政策…
 教育部:校内减负成效初显 作…
 教育部新闻通气会:“减负”…
 肯德基广告被指蹭偷拍事件热…
 传播谣言、蹭炒热点、假冒仿…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时事新闻网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屏蔽父母——这个操作在“朋友圈”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16 23:25:56 | 【字体:

  如今,微信的使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朋友圈”也成为我们分享生活、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但我们会因种种原因,

  王琪是一名大学生,她发朋友圈也屏蔽了自己的父母。王琪说:“我平时很爱旅游,有时会请假出去玩,然后在朋友圈晒出美美的旅游照,一开始还好,父母只是默默地点赞,到后来就总拿出以前读高中时说教的那套,隔着屏幕都要唠唠叨叨地劝我好好念书,别光想着玩。这是我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没有尝试过不同的生活,却要求我像他们一样循规蹈矩。这不是我要的人生。”

  王建已经毕业8年了,现在一家转椅厂工作,因为不想父母看到朋友圈后为自己担心,所以他一直屏蔽父母。王建说:“之前发了一个带着淡淡忧伤的朋友圈,父母看到后,他们止不住地猜测,看着他们为我操心的样子,我觉得很难过,毕竟自己也那么大年纪了。”

  #发朋友圈要屏蔽父母吗#,近日,这一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据腾讯新闻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的子女曾经屏蔽了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没有加过父母好友。

  2018级新闻学本科生张威认为,由于年龄、阅历、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别,父母与孩子显然不处在同一个“部落”当中,父母可能会对孩子的朋友圈内容有所误解。发送朋友圈时选择屏蔽父母,恰恰可以减少误会,展示更为优秀的自己,也是不让他们过度地担心,体现的是孩子笨拙的爱。其实代际沟通不能只是通过朋友圈,而应该是久别时的一通电话,假日里的回家探望,或者遇到困难时说的一句“爸妈,别担心,我能坚持住”。

  2019级新闻学本科生洪羽忻认为,朋友圈的屏蔽行为是大学生转嫁现实依赖、寻求自我独立的一种替代性方案。但能够处理好家庭关系的人才能更加快速地成长,简单地屏蔽与拒绝沟通并不是成熟的处理问题方式。如果能与父母在线上或者线下多进行交流与沟通,解决他们担心和被关心的需求,相较之下,需要不定时分享生活的朋友圈反倒没那么重要了。

  2019级新闻学本科生邱家达提出,由于子女太少与父母沟通和分享生活,父母会格外关注子女朋友圈展现的碎片化信息。这样的方式固然不可取,但朋友圈屏蔽父母削弱彼此之间的联系,让父母感到失落,子女也不应为这样的独立自主感到开心。子女要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会长伴生活,自己也应该适时地回应这份关怀;父母也要知道子女在成长,会走远,手要适时地放开。子女粗暴地一“屏”了之,父母过多地干涉生活,都会让彼此纠缠在代际沟通的深渊。

  2019级新闻学本科生罗天恩认为,朋友圈里构造的并非是真实的自我,而是在舞台面前的、戴着面具的自我。子女对于父母而言是一种角色,对于周围朋友而言则意味着另一种角色,这是社交媒体制造的“社交面具”。处于家庭中角色“面具”与社交中的角色“面具”不尽相同,不同角色扮演会产生冲突。因此,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社交“人设”,有意进行选择和角色调适,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操作”。表演本身无所谓对与错,一切皆是由社交媒体底层的游戏规则决定的——朋友圈原本就是一场表演,只不过父母被推向了“剧场”之外。

  马老师是一位家长兼退休教师,对于子女朋友圈屏蔽父母这种情况,她说:“最好能够看得到,这样可以了解他们的情况,如果他屏蔽我了,我也会理解,因为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想法。”

  教师王沈杰对于这样的现象关注已久,他表示,父母无须太过在意,屏蔽了朋友圈并不代表屏蔽了亲情,而作为成年人的子女,也应该扮演好家庭中“孩子”这个角色,让家庭关系更和谐。“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也证明你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有了独立的思维和人格,也想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这是好事情。作为子女来说,也应该理解老人的做法,毕竟现在社会太复杂、太多变。年轻人在学习工作之余也可以多陪伴父母,多和父母沟通,聊一聊自己的情感生活,或者多鼓励父母出去走走看看,这种亲情关系也会更加牢固。”

  父母为什么想看孩子的朋友圈?父母为什么进不了孩子的微信朋友圈?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二级研究员杨雄对这一现象给出了三个维度的解释。

  微信的功能使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了分区,出现了分圈、分组、分类。为什么屏蔽父母?这不代表他们和父母关系不好,主要是年轻人主体意识、个人自我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我带的研究生在朋友圈也屏蔽了我,他怕我干涉他的个人生活,要保持他个人的隐私。很多年轻人屏蔽掉父母怕他们唠叨、担心,这其实是怕干预他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中国传统是长者文化、家族文化、集体生活文化,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一种“过密”的关系。从父母的内心文化心理结构来看,喜欢融合在一起,喜欢了解你像了解他自己一样,以前也有父母偷看孩子日记的讨论。父母的观念属于前喻文化,年轻人代表的则是后喻文化,两种文化就形成了文化冲突,这是一种中立的冲突。父母想更多了解是一种爱,年轻人不希望父母担心也是一种爱。

  我们的社会从高度整合的计划经济社会转变为高度个体化的市场经济社会,深度社会转型带来年轻人意识的分化。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后工业化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个人边界、公与私的区分会更加明显。

  我们以前是多子女家庭,一个家庭五六个孩子,父母忙工作,根本顾不过来,我们是在自由状态下野蛮生长起来的,每个人的独立性都比较强,大家庭生活也没有多少隐私意识。少子化以后,孩子众星捧月般长大,相对来讲,独立性不够,他有很多事情还需要求助于父母,但是个人隐私要求则高多了,他的隐私要求超过了独立能力,父母不能放心,这形成一个矛盾冲突。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越来越忙,父母则越来越闲,父母有大把的时间投放在孩子身上,加上社会信息技术条件,即使孩子在国外也恨不得随时视频,孩子则没有那么多时间投放到父母这边,又形成一个冲突。

  父母无须对朋友圈被屏蔽的现象太过在意,家庭关系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焦点,孩子小时候是一个状态,上大学是一个状态,成家之后又是一个状态,也许屏蔽一阵子他觉得没什么好屏蔽的,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从家庭关系处理的角度来讲,可以更有策略地处理问题。年轻人屏蔽掉父母没有问题,但是屏蔽并没有解决父母担心和关心的问题。上大学后是成年人了,你怎么做好一个孩子,你怎么扮演好你在家庭中“孩子”这个角色?是需要思考的。

  我不支持年轻人的朋友圈向父母开放,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是我认为对年轻人来讲,真正的成长,是要学会关心父母,满足他们的需求,及时沟通,去面对、解决父母的担心和被关心的需求。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20日第2版、《光明日报》2021年04月13日第15版、央广网、新浪微博热搜话题等。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教育新闻:

  • 下一个教育新闻: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教育新闻 屏蔽父母——这个操作在“朋友圈”已经不是什… (06-16)
    普通教育新闻 停课不停学我们在行动 (06-16)
    普通教育新闻 北京:“接诉即办”进校园解师生急难愁盼 (06-16)
    普通教育新闻 聚焦2021山东两会|省人大代表闫淑青:建议推… (06-16)
    普通教育新闻 安徽:将教育减负落到实处 (06-16)
    普通教育新闻 2021年国家教育“双减”政策解读(聚焦课程与… (06-16)
    普通教育新闻 教育部:校内减负成效初显 作业负担明显减轻 … (06-16)
    普通教育新闻 教育部新闻通气会:“减负”“提质”两手抓强… (06-16)
    普通教育新闻 《中国教育报》投稿须知 (06-15)
    普通教育新闻 《中国教育报》素质教育大讨论征稿启事 (06-15)
    普通教育新闻 听课教师也要充分“备课” (06-15)
    普通教育新闻 中国教师“微感动”案例征集!快来投稿吧! (06-15)
    普通教育新闻 《中国教育报》:南科大二实验课程改革成果:… (06-15)
    普通教育新闻 把主题教育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学思想 强党性… (06-15)
    普通教育新闻 【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报道㉜】中国化学持… (06-15)
    普通教育新闻 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 (06-15)
    普通教育新闻 给人民更好的教育 (06-15)
    普通教育新闻 筑牢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 (06-15)
    普通教育新闻 教育部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活动线上线… (06-14)
    普通教育新闻 2023年青岛市崂山区教育系统公开招聘教职工49…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