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会热度这么高,除去事件本身,还有这件事对大家社会认知产生的冲击,让人产生最大的感受就是“魔幻”,难以想象在2022年的今天还能发生这样的恶性暴力事件。
暴力是指任何导致或可能导致身体、性或心理伤害的明确的或象征性的行为。它是一种发生在两人及以上人群间的一种负面行为,具有攻击性,这种攻击性有时是重复的,有时是出乎意料的。
首先,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以“猿人的政治”为例,猿作为进化之前的人类,同样也有政治行为,比如竞争权力(领导者或主导者)、厮打、搏斗等举动。这类的行为就构成了暴力的初始状态,也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而采取了“拳头的逻辑”。甚至,为获得性交配权利,也会采取搏斗的方式,这在动物界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这样的“嗜好”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演进当中并未退却或消失,而是一并夹杂在现代文明之中。只不过,“文明的进程”中,包括法制、道德、习俗、惯习等因素限制了人的生物性,最终人的生物性,原始性,动物性等被框定在了一个边界之内,如果超过这个界限,那么就意味着犯了墨顿所说的“越轨”,而作为同样具有生物性、原始性的人群,就会对他者的越轨进行处罚和谴责等,以告知其暴力行为的“不合理”。
其次,获得快感、复仇等。复仇作为一种反击,或者防御等都是暴力的一种模式。而犯罪学的理论认为,快感也是暴力起因的一种。也就是说,采取暴力是可以获得把对方击倒或者伤害,这其中或许就有一种非常痛快的感觉。用俗话说就是“爽”。而有的人为了获得这种感觉,反复地采取暴力,以逼退,恐吓对方。总之,从犯罪学的意义上说,无论是快感,复仇还是恐吓,暴力都贯穿其中,成为最表面的一种现象,往往这类的现象有时候不被人们太过于重视。人们更在意的是“看戏”。
再次,作为人性结构中的暴力。其主要是文化所造成。在社会化等因素的塑造下,形成了自我,“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智模式。比如说,人在青少年时期往往会从电影、电视剧,游戏等东西中学习、内化和模仿暴力,进而自己也采取了暴力的举动来处理日常问题。恰好是这些习惯,从人的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就不断地影响,塑造和勾起人本身所蕴含的暴力性。或者,从父母的暴力中学习(家庭暴力等),从而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自己也成为了暴力者一员。不经意间的环境渲染,往往把暴力沿袭了下来,最后再暴力的对待家庭中,社会中的她者/他者。
其实,人性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善恶在人性中本就存在,关键是其在人性结构中占多大的比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善是上升与恶是下降的状态?还有就是善恶的被限制如何?比如:受过教育的人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暴力施展概率就要少一些,因为有素养进行限制,还有法治、道德等也同样可以对其进行限制。所以,在人性结构之中的暴力,如果被类如《水浒传》中的“好汉”匪气所引发,又没有什么限制条件和自觉的调整自我的可能性,那么暴力作为恶的一种就会被“跑出来”。
在这个事件中,这位女性所遭受的暴力,是男性对女性选择“不服从”的一种惩罚。他们不满于女性对性骚扰者没有足够的恐惧——她没有足够恐惧到不敢拒绝他的性骚扰——因此要用拳头告诉女人,你没有选择不服从的权利,你要为“拒绝忍受”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暴力行为其实都可以归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最早对人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的,一是灌输行为准则,二是指点生活目标,三是培养社会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法治育儿”将成为未来难以绕开的课题。
学校教育是人在青少年时期教育的决定性环节,学校教育是预防校园暴力,社会暴力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条防线。加强师德教育,法制教育,在学生发生“人际冲突”“攻击性行为”时的调解处理方法,如何正向引导解决矛盾都是需要我们去重点研究的内容。
社会教育近几年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往往和大环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向的价值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宣传媒体社会主流价值传播主渠道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宣传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对于所有歪曲事实的媒体持有抵制态度。
网络上大家倡导男性应该保护女性,我个人认为这种表述是片面且偏激的,甚至很容易造成两性对立。其实这种声音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强大的应该保护弱小的,不恃强凌弱;正义的应该惩治邪恶的,不助纣为虐。他们(这里泛指强大的人)不只要保护“女性”这一群体,更是这背后的“正义”。读到这里,你其实也会有很多人都有的疑问:既然这样,为什么那些袖手旁观的男性不能上前制止呢?对,也许本能是利己的,他们不希望自己受到牵连与伤害。而我更认为他们是缺乏果敢(这并非全部怪他们),那种果敢到觉得自己可以强大到可以保护“正义”(并非只能采用以暴制暴),并不是他们内心没有住着“正义”,其实正义一直在。那么这份“果敢”在哪呢?
我们的教育中真正匮乏的是反暴力教育。在中国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中,反暴力教育(包括语言暴力PUA等)似乎比性教育还难落实(好像成年人就不该像孩子一样受教育,会感到羞耻),因为太复杂,牵扯的人也太多。其中还有世俗观念,就比如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家长打孩子或者老师体罚学生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就是一种正确教育?难道不是一种恃强凌弱剥夺他人尊严的体现,甚至是一种从小培养的暴力教育吗?这些孩子久而久之,从校园步入社会,从童年步入成年,那份反抗暴力的“果敢”和应对方案没学到,却还可能多出了暴力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诚然在过去的年代里,也许并不具备这样的教育条件和能力,这些潜在暴徒就只能交给时间去有代价地“筛选”和“洗礼”。
但至少现在这些祖国的花朵们,能够从小就获得这份被赠与的机会。在他们的时代里,我希望如有人作恶或有违道德前不是先被法律所震慑,而是先被内心根植的正义感所谴责,以及忌惮于那些每一个在场的坚定且果敢保护“正义”的人,而落荒而逃,抱头鼠窜。
就像鲁迅先生在《呐喊》中写道:今日若我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他否定了那个时代的过去(动荡、陈腐且需要启蒙开化),但也肯定了我们现在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崇尚爱与和平)。
最后,我想引用罗翔老师发文中的一段话:“此刻,我在文字中愤怒,但有一种声音在问我:你的内心呢?你说了那么多让你自我感动的话语,但是如果在案发现场,你是否会挺身而出,像你想象中那么勇敢呢?
希望我们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