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南京掌掴幼儿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两男童在幼儿园疑因抢玩具打闹致一方头部擦伤,受伤男童家长上门讨要说法时,突然掌掴男童并推倒老人。
11月8日,这起发生在南京市玄武区某小区的事件引发网友关注。11月9日,据南京警方通报,涉事家长因涉嫌故意伤害被刑拘,案件正进一步侦办中。
该事件的核心问题,本来应该是“孩子被打之后家长该如何应对”的教育问题,现在却已经完全转向,变成一起绑架舆论的是非问题和纯粹的法律问题。
1.如何看待幼儿园里一个孩子打了另一个孩子?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甚至打架,本身是正常的,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动物世界(这里涉及到人性本善本恶的问题),多胞胎在母体里就会争夺营养,这与动物争夺没有本质区别。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动物性提升为人性,所以,发生了打架事件,就需要教育跟上,让打人者付出一定的可以承受的代价,就可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上演,这一点,幼儿园的教育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
对于幼儿园来说,最好的处理,应该是在老师的主持之下,双方家长进行协商,该道歉道歉,该赔偿赔偿,然后必须进行适度的教育和引导。但客观说,判定幼儿园有多大的过错,也不合适,毕竟,孩子发生一点争执、推搡,并非大事,只不过因为家长太在乎罢了。
2.家长上门讨要说法是否恰当?孩子被打了,家长心疼、生气甚至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上门讨要说法不是最佳办法,但如果是基于教育目的,并无大错。视频上看,双方开始坐下来在交流,被打幼儿的家长开始还是比较理智的,并非“打上门去”,这与被男子掌掴幼儿的家长的说法有很大出入。所以,最好公布家长进门到掌掴再到发生打斗的全过程录像。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感到不满,最好的办法,是要求老师出面进行协商处理,而不是私下登门讨要说法。在这一点上,我赞同当地教育局的“孩子矛盾切勿牵涉家庭”的观点。
3.掌掴幼儿的男子的行为是否违法犯罪?毫无疑问,从那一巴掌开始,掌掴幼儿的男子已经从“受害者”的家属变成了“施暴者”。由于是一个成人对非常弱小的幼儿施暴,肯定(涉嫌)违法,大概率已经涉嫌犯罪——幼儿是需要特殊保护的群体,不应该以是否轻伤作为标准。
如果是上门殴打,性质更严重,还可能涉嫌私闯民宅。但是否是上门殴打,还得看完整视频,不能单看视频的片段。
4.掌掴幼儿的男子推倒老人致其骨折是否涉嫌犯罪?网上一边倒指责掌掴幼儿的男子,客观说,并不妥当。男子掌掴幼儿肯定极为不当,老人护孙心切提凳子砸的行为感情上可以理解,但行为也属不当——报警处理应该是最佳处理办法——这有些勉为其难,但理智告诉我们,确实应当如此。
所以,一定程度上,男子推倒老人当然要承担责任,但与前面的掌掴幼儿相比,责任应该要小一些。至于最后的判定,当地司法机关的通报中可见端倪(见划线部分)。
5.幼儿的家长将视频发布到网上是否恰当?掌掴幼儿的男子虽然已经涉嫌违法甚至犯罪,但客观说,他依然享有隐私权、肖像权。幼儿家长将视频发布到网上,恐怕已经涉嫌侵权。而后期男子的亲属上门磕头请求道歉的视频被发到网上,供不特定的人围观,更为不当,也恐怕涉嫌违法。
6.将男子掌掴幼儿、推倒老人与其职业和工作单位联系有无必要?男子是某医院的社会聘用人员(据说是医生),这与该起事件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他的行为并非其职业行为,在整起事件中,他都是一个父亲的身份,不应该与其职业和单位联系——不客气地说,将其与职业和单位联系,有挑起职业道德绑架的嫌疑!
比如,我现在所说、所想,跟我的职业就没有关系,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网民,一个喜欢评论天下事的网民罢了。以涉事男子为例,在医院他是一个医生,到商场购物他就是一个顾客,教育孩子时就是一个父亲,面对妻子就是一个丈夫——人的角色在不断转化,我们不应该用职业来要求他的一切行为!
所以,整起事件,无论是开始的“打上门”还是“医生”,或多或少都有绑架舆论的嫌疑。
最后,我想说,在男子掌掴幼儿之前,这都是一个教育问题,但掌掴幼儿之后,整起事件就演变成了一个法律问题——既然是法律问题,就应当冷静理智地去处理,客观公正地去判断,而不能想当然只截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