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货币紧缩和地产调控双重打压之下,多个城市房价已经调头向下,房地产商资金链绷紧。这引起部分地方政府担忧,杭州市已着手防范地产业相关公司破产后造成欠薪,从而引发社会问题。与此同时,消费者购房热情消退,转向持币观望;有业内专家表示,楼市调整还远未结束,中国房地产将结束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速增长期”,现在起到2013年都将是调整阶段。
12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亮在东莞表示,万科已经进入“冬天”模式,并将遵循现金为王、积极卖房、慎重买地的原则。
由于其房地产界领军者的身份,万科的“冬天论”不出意料地引起舆论大哗。2008年,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也曾抛出“拐点论”,并引发一轮降价风潮。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房地产各项指标数据下滑,“冬天”或将持续更长时间,房地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衰退周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4日公布的报告也指出,中国面临房价下跌的风险。
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正逐步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今年年初出台“新国八条”的9个月来,成交量、价格、投资等指标的增速,以及国房景气指数几乎都在下行。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企业普遍看空后市,说明房地产将迎来一轮新的衰退周期。我国房地产领域一直有“5+2”的“周期论”,即房地产运行将遵循“5年增长、2年衰退”的周期,但这个周期会受到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
某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表示,“5+2”仅指房地产发展的短周期,当前的楼市正处于两个“大周期”之间的调整阶段。
据悉,我国制定的“十二五”期间gdp增长目标为8%,明显低于“十一五”。今年来看,gdp增速尽管尚未回落至8%的目标,但前三季度分别为9.7%,9.5%,9.1%,下降态势十分明显。
业内还有一个共识则是,随着土地成本、资金成本、各项税费的提高,未来房地产业的整体利润率将会降低,“暴利时代”即将终结。
眼下,杭州房地产市场已呈现量价齐跌的局面。尤其是“年关”将至,开发商都要支付大笔建筑和材料费用,开发商的日子愈发难过。由于遭遇资金链困境,有房产中介企业已出现拖欠员工工资现象。
根据今年特殊形势,杭州已提前在11月1日就启动了工资支付专项检查行动,重点监控建筑施工、装饰装潢、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城郊接合部的小企业、小作坊。
针对企业欠薪逃匿和重大欠薪违法行为,杭州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对于发生严重欠薪违法的建筑、交通、水利施工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实行“黑名单制度”,限制该类企业招投标资格;同时,对经查实有欠薪逃匿、拒不执行整改指令或拖欠工资总额超过50万元的欠薪企业,其信贷行为将被严格限制。
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上的数据显示,11月上半月,北京共有13个商品房住宅项目入市销售,合计提供4014套住宅量。不过截至15日,所有项目的签约率皆为零,且仅有14套预订量,占比近0.35%。
13个入市商品房住宅项目中,朱雀门家苑、润西山苑、翡丽华庭、远洋天著景园等楼盘预售均价在每平方米3万元以下,其余楼盘预售均价基本在每平方米2.5万元以下,属于典型的刚需盘。其中,北京密云楼盘中加锦园的预售均价更是低至8500元/平方米。
对此,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研究总监张大伟说,各种地产调控政策叠加后,目前的购房资格审核手续更加复杂,因此对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上所反映出的签约数据会有一定的影响。4014套房源大批量入市销售,预订套数仅为入市房源零头,且偌大的京城半月签约量为零,这折射出京城楼市的成交清淡已到极点。
随着“仅优惠3天”的标语、以近乎成本价抛售100套房源的嘉定南翔新城公馆项目,最终经过两个星期“艰苦卓绝”的努力,于近日才将上述100套房源清盘。
而随着楼市调控进入高度敏感期,或许将有更多的新入市项目像新城公馆那样面临定价难和销售难的尴尬。
15日,一份来自21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市场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2010年间,上海市包含住宅属性在内的土地,其出让溢价率超过100%的合计多达80幅,其中逾半地块已接近入市开盘大限。
2009年12月,上海新城万嘉房地产有限公司以9.536亿元拿下了嘉定区南翔镇宝翔路以西、吾尚塘以南地块,楼板价高达13199元/平方米,一举刷新了南翔楼板价的最高纪录。如今,其项目新城公馆已上市。据该项目售楼处人员提供的信息,该楼盘的成交均价在19000元/平方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按照综合建筑成本、财务成本以及房屋装修成本粗略估算,新城公馆此次可谓成本价抛盘。
开发商的观望态度也使土地市场的交投愈加冷清。中原监测数据显示,全国13个主要城市1—10月累计成交居住用地4450公顷,同比大幅缩减28%。同时,随着降价在北京、上海的蔓延,部分郊区的土地出让价格出现小幅回落。北京通州、上海嘉定和奉贤相继出现价格回落,较前两年同区域均价下降10%—26%。
中原集团研究中心高级经理刘渊预计,受地方财政压力及土地供应目标尚未实现的影响,预计大部分城市会出现地价松动的现象。 本报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