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时政新闻军事新闻时事新闻科技新闻房产新闻教育新闻旅游新闻
相关文章
 2021年终回顾 :科技领域有哪…
 2022年科技大事件摘抄 (20年…
 2021年 科技行业最可能发生的…
 美媒预测:2021年中国将会发…
 广西人才市场2023年最新招聘…
 人社部推荐56家正规招聘网站
 北京人才网_招聘_金融_网站
 至诚排行发布2020年网民满意…
 半导体人才招聘网站 - 芯匠人…
 福建锻造教育家型校长:让教…
 汉滨区培新小学深耕新教育实…
 热点 《中国教师报》局长专栏…
 新教育实验路径下的五育并举…
 【教育资讯】市教育局召开20…
 行业观察 - 旅行社资讯网
 众信旅游:预计今年五一或暑…
 专题报道 - 旅行社资讯网
 话文旅 文旅行业全新资讯
 旅游界早报资讯(128)
 【法律在线】做好商标分层与…
 热搜上“日本旅游业期待中国…
 思政教育培根铸魂-宣世梅 资…
 缅北连续发生涉中国公民绑架…
 天玑洞见数说时事热点NO4
 经典故事 看不到的历史真相·…
 刘奕和陈永亮被查之后李璇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国内十…
 历史的真相南京大屠杀悲剧发…
 经典故事 看不到的历史真相·…
 今日国际新闻头条好身材练出…
 今日国际新闻头条 轿车遭持刀…
 今日国际新闻头条 资讯
 今日国际新闻头条山东男子持…
 今日国际新闻头条MH370最后通…
 中国国防部回应近期军事热点…
 最新动态:俄军对乌军事指挥…
 最新动态:俄罗斯说俄美关系…
 二战中最大的军事热点网红
 国防部回应国内外军事热点问…
 社会新闻热点_最新社会新闻_…
 特别关注-北京]时政要闻 资讯
 2022年9月社会热点事件汇总分…
 “走心”高校思政课 坚定师生…
 从春晚“玩梗”说起:如何理…
 2021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2021中国最新科技新闻摘抄
 2021科技时事热点
 2022 年十大生命科学新闻|动…
 202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乐居简介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时事新闻网 >> 科技新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2021年终回顾 :科技领域有哪些重大突破和进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27 8:29:57 | 【字体: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在全球肆虐与反复,临近年底,最新变异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以“闪电之势”全球传播,感染病例急剧增多,引发新一轮疫情高峰和再一次大范围防疫封锁的言论和行动。

  不过,人类科技发展的脚步却没有因疫情而停滞——星辰、人间、虚拟空间,人类继续科技攀登。BBC中文为您盘点2021年,全球科技领域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与突破。

  新冠疫情让世界发生了永久、根本性的改变,首当其冲的是科学技术领域,尤其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资源投入,为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大量数据和经验积累,推动了检测、诊断、治疗和疫苗研发领域的的技术突破,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新冠检测方式更多、更快捷、更便宜。新冠检测主要有三种方式:PCR基因检测、血液抗体检测和侧流抗原检测。过去一年里,快捷、简便的侧流抗原检测迅速普及。专家指出,这一领域的创新也可被用于其他病毒的检测。

  疫苗研发和接种继续加速。截至目前,有八支疫苗获世卫组织批准使用,另外六支正在审批过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里基于mRNA(信使核糖核酸)的新冠疫苗和疗法的长足进展。mRNA疫苗是通过抽取病毒内部分核糖核酸编码蛋白制成,目前接种最多的是辉瑞和莫德纳疫苗。

  科兴的克尔来福是灭活疫苗,由已杀灭的病原体制成,主要通过其中的抗原诱导细胞免疫的产生。牛津-阿斯利康研发的是腺病毒载体疫苗。

  在大规模接种一年以后,对疫苗的常见、罕见和极罕见副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积累了更多数据。

  基于基因研究的非传统药物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 mRNA 新冠疫苗的问世和迅速普及为针对其他病毒的疫苗研发打开了大门,比如登革热疫苗和埃博拉疫苗。

  不少科学家曾预计细胞和基因疗法在2021年会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因为2020年两名开创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科学家为此获诺贝尔奖。

  这项技术过去十多年一直局限于实验室,但现在首批 CRISPR 疗法正在改变先天性衰弱遗传病患者的命运。

  基因疗法通常用于治疗罕见的遗传疾病。 它们的工作原理是用正确的 DNA 代码替换有缺陷的功能失调的基因。这项技术尚欠精准,可能会导致 DNA 缺失或重排。

  2011年,法国科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左,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国科学家珍妮弗.道德纳(Jennifer A. Doudna)开始联手打造基因剪刀,即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精确地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2020年因此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在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人类已经处于一场深刻的医学和技术革命的山脚下,这场革命不仅带来了新疗法和治疗方法的前景,还带来了关于伦理、平等和健康正义的巨大问题。

  就其改变游戏规则式的全方位翻天覆地的影响而言,即将到来的基因编辑应用浪潮可以跟工业革命或互联网的诞生相提并论。

  气候变化在2021年下半年登上媒体头条,和Covid-19 疫情一同列入最重大国际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11月在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26)。

  国际社会曾对COP26寄予厚望,希望它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征途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气候融资、能源转型、净零碳排放和实现“1.5°C目标”等方面取得突破。

  经过艰难谈判终于在最后一刻签署了《格拉斯哥气候协定》,签约国承诺在今后10年中将携手加速推动气候行动,会议期间还签署了碳减排、甲烷排放等具体协议,但围绕“1.5°C目标”能否实现还是留下诸多未决疑问和不确定因素。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闭幕辞中直言,“我们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幅度还不够”。

  “1.5°C目标”是指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C的范围内。以南极冰盖缩小加速为例来说明控制气温升高的紧迫性:南极内陆气温介于零下89.2°C- 零下56°C之间,自工业化以来的百余年内地区平均温度上升近3°C;海洋温度仅上升2°C就足以导致冰层融化。

  2020火星年先后出发的阿联酋、中国和美国火星探测器2021年2月抵达各自的目的地,开始探测、科研和标本收集任务,不久开始陆续“交作业”。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行星,了解火星对研究地球早期历史和生命起源有着重要价值。

  中国“天问一号”主要任务是地质勘测,用雷达“透视”几千米深的地层,采集岩石土壤等样本,绘制火星地质结构图,探测火星磁场,由此解开火星磁场的演变历史;

  美国“毅力号”准备用两年时间探寻火星生命迹象,并测试火星低空飞行的条件和可能性。

  阿联酋“希望号”主要任务是绕火星做近赤道轨道运行,对火星气候及天气进行探测研究。

  “毅力号”2月18日在火星赤道附近的耶泽罗(Jezero)陨石坑安全着陆,几数分钟后传回一张火星表面的影像,随后几个月陆续完成了火星表面直升机试飞、探查火星内部结构、就地取材制氧和探查生命迹象线月份,”毅力号“基于实地考察结果确定了进一步探索生命迹象的地点范围。

  中国中国国家航天局6月下旬发布”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和探测画面。当时”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度过了42个火星日,累计行驶236米。中国希望”祝融号“可以运作90个火星日。

  ”祝融号“在火星执行任务时,名为“天和”的中国天宫空间站核心舱于4月29日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太空计划迈出最新一步。“天和”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B火箭运载升空,是中国新空间站的一个核心部分,拥有可供三名宇航员生活起居的舱室。

  ”天宫“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常驻大型太空站,总重量达到66吨,将会在离地球340至450公里(210-280英里)的太空轨道运行。官方媒体称它将是“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和太空母港”,预期在 2022 年投入运作,成为继国际空间站(ISS)之后的第二个空间站。中国没有参与ISS运作。

  另外,中国和俄罗斯3月签约联手共建月球科研站,是为两国加强空间项目合作的举措之一。2020年12月,嫦娥号从月球采集的熔岩样本经研究发现有超过30亿年的历史;研究报告2021年10月在《科学》杂志发表。

  哈勃望远镜的”继任“ ——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缩写JWST)—— 在圣诞节期间发射升空。它的任务是用影像记录宇宙中第一颗发光的恒星。

  研发这个望远镜耗费100亿美元,功能强大,是哈勃望远镜的100倍,被视为21世纪最宏大的科学探索之一。

  它使用的望远镜直径为6.5米,是有史以来送入太空最大的,在太空中打开需要两周时间。

  它能看到的最远星系,预计将包括一些最早出现的星体。韦伯望远镜在法属圭亚那被一枚阿丽亚娜火箭(又译亚利安火箭)送入太空,约半小时后进入运行轨道。

  2020年曾被人形容为商业化太空旅行元年,但2021年开始太空有可能成为富豪们的最新游乐场;更多发射升空计划排在2021年。

  7月11日,维珍航空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和5位机组人员坐着他创立的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运营的小型火箭飞机起飞,在太空短暂飞行,成为使用民用太空飞行器成功体验商业太空旅行的第一人。

  12月8日,日本富豪前泽友作和助手平野洋三经 SpaceX 安排,随俄罗斯宇航员乘俄国联盟号飞往国际空间站(ISS),计划在那里逗留12天。此行是为他2023年搭乘 SpaceX 航天器赴月球之旅做准备。他是过去十多年来登上 ISS 的第一批观光客,2023年登月之旅将是人类首次民间付费绕月旅行。

  私人航天公司 Axiom Space 和 NASA 合作,正在准备最早于2022年1月用 SpaceX 公司的“龙”(Crew Dragon)太空舱把一名前NASA宇航员和三名普通公众送往国际空间站,预计在那里停留8天。

  SpaceX也将于今年第一次开展太空旅行,虽然不是前往火星。38岁的亿万富翁贾里德·艾萨克曼(Jared Isaacman)从SpaceX包租了一枚火箭和航天器,计划在9月进行为期三天的地球轨道旅行。

  Axiom计划制造并发射专门的“太空旅游模块”,初期先利用 ISS 电力维持设备运作,之后逐步增添自己的电力与维生设备,与 ISS 分离,独立运作。

  过去一年来,虚拟世界的演变也一如既往地令人目眩,比如“元宇宙”(metaverse)的高调亮相。

  “元宇宙”的概念被许多科技公司、科技专业分析和市场人士誉为是互联网的未来,本质上来说它可以被看作虚拟现实(VR)的升级拓展。

  人们使用穿戴式装置进入元宇宙,那是一个连接着各式各样的数字环境的一个虚拟世界。不同于VR游戏,元宇宙更包罗万象,例如在元宇宙里面可以工作、和朋友相聚、看演唱会、看电影、或者只是在里面逛逛看看也可以。

  与此相关但并未激起巨大浪花的是脸书(Facebook)更名Meta,宣布将要在欧洲雇用一万人来发展“元宇宙”,据悉准备五年后在元宇宙占据重要地位,不过目前为止这个新的名称使用者不多。

科技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科技新闻:

  • 下一个科技新闻: 没有了
  •  
     栏目
    普通科技新闻 2021年终回顾 :科技领域有哪些重大突破和进展… (01-27)
    普通科技新闻 2022年科技大事件摘抄 (20年科技大事件梳理) (01-27)
    普通科技新闻 2021年 科技行业最可能发生的30件事 (01-27)
    普通科技新闻 美媒预测:2021年中国将会发生三件大事全球都… (01-27)
    普通科技新闻 2021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01-26)
    普通科技新闻 2021中国最新科技新闻摘抄 (01-26)
    普通科技新闻 2021科技时事热点 (01-26)
    普通科技新闻 2022 年十大生命科学新闻|动点科技年终回顾 (01-26)
    普通科技新闻 202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01-26)
    普通科技新闻 【图解】2021年我们是如何谱写科技强国新篇章… (01-26)
    普通科技新闻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等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 (01-26)
    普通科技新闻 AI、VR、5G、8K、裸眼3D……2021年春晚的高科… (01-26)
    普通科技新闻 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一大波重磅成… (01-26)
    普通科技新闻 回望百年历程感受科技魅力 (01-26)
    普通科技新闻 今天 郑科自主研发的四十余项科技成果持续升温… (01-25)
    普通科技新闻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评《流浪地球2》:鼓励和培… (01-25)
    普通科技新闻 院士坦言: 如果没有项目或“帽子”目前大多数… (01-25)
    普通科技新闻 今天科技圈微博发生的那点事 (01-25)
    普通科技新闻 今日的科技互联网新鲜事 (01-25)
    普通科技新闻 2022年度地质调查和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发布 (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