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石大60周年校庆前火得不要不要的学霸版吴彦祖吗?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油田分层开发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石大校友王德民。4月12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
4月12日,“王德民星”命名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大庆油田举行。经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把国际编号为21023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王德民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油田分层开发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他先后主持研究成功上百项科研成果,多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和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我国石油工业界的著名专家,在国内外石油界享有盛名。
王德民院士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教授级高工,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我国著名的石油工业专家。现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在多年的科研与教学实践中,王德民院士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国家发明二等奖二项。此外,王德民院士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大会奖、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部)特等、一、二、三等奖等24项奖励,并取得国家专利9项、国外发明专利3项。同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40多篇,有5部专著和译著。
2009年,王德民荣获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是我国石油开发领域首位获此奖项的科学家。
目前,王德民院士正从事“四次采油”、“一元驱”、“二元驱”、“多元、多相驱油”和与之配套的采油工艺技术等对石油工业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工作。
2013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60周年校庆前夕,王德民院士1955年在北京石油学院学生注册卡上的照片因酷似明星吴彦祖而在网上走红。
照片上的他时年18岁,面庞英俊、眼神深邃,被网友封为“学霸版吴彦祖”,因在网络走红而被网友称为中国石油大学史上最帅校友:“石油大学史上最帅校友有木有?”“王德民院士年轻的时候秒杀一切电影明星啊!”
通常只有发现者才有权利给天体命名,或者以自己的命名给天体命名。当然,如果你足够有名,或者在某一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说不定会有其他人用你的名字来给他发现的小行星命名比如我们的王院士。
总之,想把名字镌刻在天空中,并且得到普遍的公认,是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的。
为了小行星,我们也得努力!天空中无数星星在向我们招手~抬头望望天!FIGHTING!
小行星的名字由永久编号和一个名字两部分组成,小行星的命名权现在一般属于发现者,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一般根据发现者的提议而进行命名。
1979年7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将在1964年11月9日发现的第2027号小行星命名为“沈括星”。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根据石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的特征将其正式命名。他在描述了陕北富县、延安一带石油的性质和产状后进一步提出了“……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的科学论断,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沈括在出任延州知州时曾考察过漉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首创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延川石油液”遂大兴于世。北宋时期,我国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炼油车间——“猛火油作”,并开始生产经过粗加工的石油产品——“猛火油”。当时的“猛火油作”是设在京城开封的中央军器监的10个作坊之一,沈括曾兼管过这个中央军器监。当时,这个军器监的规模很大,上万人在其中从事生产。
沈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石油炼制专家,可以说沈括是世界石油科学专家第一人。
2009年10月4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天文台即将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李四光星”。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他提出应当打开局限于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不是找一个而是要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他找油的指导思想是,先找油区、后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过《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10年9月23日发布第72200号公报通知国际社会,第3099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闵恩泽星”。
闵恩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荣获2007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20世纪60年代主持开发了制造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的混捏—浸渍新流程通过中型试验,提出了铂重整催化剂的设计基础,研制成功航空汽油生产急需的小球硅铝催化剂,主持开发成功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稳定床等新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1995年,闵恩泽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策划指导开发成功化纤单体己内酰胺生产的成套绿色技术和生物柴油制造新技术。
2016年1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部在北京举行小行星命名仪式,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
张存浩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石油供应十分短缺,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为解决国家急需,张存浩和楼南泉等人日夜奋战承担了研究,在短时间内研制出一种性能很好的催化剂——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并创造了新的工艺——氮化熔铁催化剂流化床水煤气合成石油,取得了“小试”和“中试”的成功。张存浩在解决流化床传热与反混问题上也有所贡献。研究成果在产率、产品分布及催化剂寿命等方面都在国际上领先,每立方米煤气得到产品200克,而当时美国只达到150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