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是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代表着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顶尖水平。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沈忠厚(1928.2.13- ),石油钻井和水射流技术专家,生于四川省大竹县,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现任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石油大学系主任、水射流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国家发明二、三等奖各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次和二等奖3次。在中外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外专利15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注3部。曾获全国能源工业特等劳模、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山东省高校优秀员等荣誉称号。
郝芳,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校长。1964年5月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籍贯内蒙古赤峰。1986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199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在超压盆地油气成藏方面,证明了超压对不同生烃反应的差异抑制作用、建立了超压层系油气聚散模型、揭示了压力-应力耦合控制的油气幕式快速成藏机理及其有利场所和识别标志;在叠合盆地油气藏保存和改造方面,阐明了隆凹变迁过程中油气的差异散失机理和原地保存条件、揭示了高温条件下原油裂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的多阶段演化机理及其对油气组成和储层物性的影响;在页岩气富集机理方面,论证了页岩气地球化学异常的原因和机制、提出了复杂构造条件下页岩气的富集和贫化模式。
孙金声(1965.01.01-),油气钻井工程专家。江西于都人。1985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西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2006年历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2006-2014年历任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液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科研处副处长,现任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液所副所长兼科研处副处长、一级专家及中国石油集团高级技术专家。兼任中国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钻井工作部钻井液学组副组长。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油气井工程钻井液理论、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是我国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抗超高温钻井液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带领团队发明了化学成膜水基钻井液,抗温240℃的水基钻井液和抗温300℃的泡沫钻井液,研制出稳定井壁、低摩阻的复杂结构井高性能钻井液,成果在塔里木、大庆等17个国内油田及肯尼亚等12个国家规模应用,效果显著,为加速勘探和高效开发我国深部复杂地层油气资源和获取海外油气资源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推动我国钻井技术进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孙越崎能源大奖等奖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7件(其中美国专利6件);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92篇;指导硕士博士博士后30余名。
王铁冠,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家与石油地质学家。1937年12月4日生于上海市。1965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1983-1984年在美国特拉华大学作研究学者,1984-1986年任俄勒冈州立大学客座副研究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事生物标志物、油藏地球化学与石油地质学的教学与科研。发现和命名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等三个新生物标志物系列。阐明低熟油气成因理论,建立生物标志物结合显微组分研究煤系烃源岩的方法。集成包裹体测温、数值模拟与实测镜质组反射率等技术,完善油气成藏期次与时间的厘定方法;论证二苯并噻吩分子示踪油藏充注过程的机理,反演油气充注途径,指示有利勘探方向。对中-新元古界潜在油气资源进行长期的基础研究。 199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8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02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高德利,油气钻探与开采专家。中国石油大学教授。1958年4月16日出生于山东省禹城市,籍贯山东禹城。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并于1990年获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油气井工程科学研究。建立了钻头与地层相互作用的新模型,确定了控制钻进方向的特征物理量和本构关系,发现正交各向异性地层可产生12种不同规律的井斜效应,并提出定量评估新方法;建立了井下导向钻具组合三维分析模型和优化算法,揭示了可控参量的作用规律及钻头匹配机理,发明了邻井距离随钻探测系统,创新发展了定向钻井理论与技术。建立了大位移钻井延伸极限的理论概念和预测模型,实现了工程风险设计控制的技术突破。揭示了复杂工况井筒完整性的退化规律与破坏机理,提出复合管柱建井模式与设计控制优化方法。研究成果在陆上和海上油气田有显著应用实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及省部级科技奖11次,获首届孙越崎能源大奖。
李根生,1961年9月22日出生,男,汉族,安徽石台人,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专家。中共党员,民盟成员。1983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开发系,1986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和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做访问学者和高级研究学者。1986年至2003年在石油大学(华东)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油气钻井和完井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创新发展了深井围压下空化射流理论,研发成功深井自振空化射流提高钻速技术,在世界上成功地将空化射流用于深井钻井提高钻速。同时,将围压下空化射流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完井和油气田增产改造中,首创了旋转射流处理地层增产技术,发明了水力喷砂射孔与分段压裂联作技术,为油气田稳产增产、高效开发提供一种先进有效技术手段,在石油工程中初步形成空化射流钻井、完井、压裂的技术体系,现场应用效益显著,并使我国该领域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
苏义脑(1949.7.9- ),油气钻井工程专家。河南省偃师县人,1976年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1982、1988年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力学)出站。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石油学报》等多刊物编委。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在钻井力学、轨道控制、井下工具和井下控制工程研究中多项创新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体系用于生产效益显著。创造性地把工程控制论和航天制导技术引入钻井工程,开拓新领域,提出井下控制工程这一新概念并做开拓性基础研究;主持研制P5LZ四大系列导向钻具和空气螺杆钻具,主持导向钻井工艺技术、高陡构造防斜打快技术研究,均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主持设计全国第一口薄油层中曲率水平井轨道控制方案并负责实施成功,首创钻深2080m处水平击中6m靶窗中线m。主持研发成功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CGDS地质导向钻井系统,为推动我国钻井技术进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研人员连续参加国家七五——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多项和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奖项。获国家专利29件(其中发明11件);出版学术著作20部(其中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指导博士硕士博士后90余名。被国家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全国优秀博士后、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称号。
张国伟,构造地质、前寒武纪地质学家, 1939年1月1日生于河南南阳。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被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构造地质与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提出秦岭造山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构造体制的形成演化、三板块二缝合带及其从点、线接触到全面碰撞的造山细节过程、壳幔非耦合三维结构与造山动力学特征、盆山转换耦合关系等观点。长期研究华北地块南部早期地壳形成与演化,总结出复杂深变质变形小型绿岩系和早期两类构造单元复合演化的独特特征。进行秦岭等中央造山系与国内外主要代表性造山带的综合对比研究,提出中国大陆与造山带的多块体中小洋陆板块构造体制与动力学特征。代表作有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Archaean Crust in Central Henan,China和《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等。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汪集暘,地热、水文地质学家,1935年10月11日生于江苏吴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1962年7月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9年至2001年任国际地热协会(1GA)主席团成员。
1970年以来,长期从事地热理论和应用研究,在大地热流、深部地热、地热资源以及油田-矿山地热等方面作出系统突出贡献。代表作有《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1993)、GeothermicsinChina(1996)、《神奇的地热》(2001)和《地热利用技术》(2005)等。
曹耀峰(1953.12.12-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专家。陕西省渭南市人。1977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系。2001年获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石化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超深高酸气藏大规模安全环保开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负责组织实施了以我国首个超百亿方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天然气产能建设为核心的川气东送工程以及胜利埕岛油田200万吨产能海工工程等项目。支持创新了普光高含硫气田高产高效开发技术、腐蚀防护技术、复杂山地高含硫气田安全控制技术等。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李阳,1958年10月26日生,男,汉族,山东东平县人,油气田开发地质、开发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地质专业,后获得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和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油气藏开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曾任胜利油田总地质师、总经理、中国石化油田事业部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技术副总师、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SPE中国南方分部主席。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李阳主要致力于高含水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工作,提出了分隔控油剩余油富集规律认识,创建了以油藏地球物理及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为核心的高含水油田稳产技术,为我国东部原油持续稳产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21世纪后,作为两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开展了超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采及提高采收率研究工作,揭示了自由流-渗流耦合的流体流动规律,建立了超深层缝洞储集体识别与建模、数模方法,研究注水开发关键技术,为此类油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孙越崎能源大奖、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56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件。
此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师队伍中还有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5人(领军人才3人、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资助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海外特聘专家1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15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6人。1个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个创新团队入选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1学科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建设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关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最新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中国科学院官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