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字、拍照片、剪视频、做直播……全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记者而言,要学会掌握文、图、音视频等不同媒介的报道方式。在进行采访报道时,记者要转变自己的传统媒体思维,要有新媒体产品意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多面手”记者。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记者而言,在面对新的报道方式时,有时会存在不愿意尝试的心理。因此,勇于踏出第一步,我觉得是传统媒体记者突破自己,向新媒体记者转型的关键。
最初进入报社工作时,我是一名文字记者,工作以写文字稿为主。熟悉相机功能、学习新闻摄影知识、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教程、练习出镜直播……在全媒体时代,我觉得传统媒体记者要不断尝试新事物,学习新本领,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新闻专业能力。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我和同事从安徽合肥连夜赶到泸定震区采访。
相机、无人机、麦克风……在这次采访前,我携带了拍摄图片和视频所需的设备。
9月6日,我用相机拍摄了泸定县磨西古镇震区现场的照片。在燕子沟河,我用无人机航拍了多方救援力量在湍急的水流上搭建钢架桥转移受灾群众的画面。9月7日,我和消防员一起翻山越岭,沿途采访拍摄他们的救援过程。
这次采访,我在新安晚报发表了《泸定地震第二日余震不断,多方救援力量奋战在抗震抢险一线》等文字稿件,也发表了《中国最北彝寨上演“孤岛”救援》等新闻摄影稿件。在采访中,我还用手机拍摄了视频素材,在大皖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发表多篇视频新闻,其中与同事合作拍摄的记者出镜视频,使得报道更真实和直观。
全媒体时代,记者不仅要成为技能方面的“多面手”,也要有全媒体的新思维。相比较于报纸的单向传播,新媒体发展下,记者也要学会与受众互动。
2023年3月28日,宁夏灵武市马家滩镇林场主孙国友“跪地求水”视频引发广泛关注。3月29日,我从合肥乘坐飞机前往马家滩镇孙国友林场。在现场,除了通过文、图、视频的方式进行报道外,我和同事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在线向网友报道了孙国友林场的真实现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全媒体时代,对记者而言更要坚守好工作准则。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面对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各类信息,记者在进行报道时,更应该讲究真实、客观、准确,在实际采访中践行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在宁夏灵武市马家滩镇林场主孙国友“跪地求水”事件报道中,除了对孙国友本人进行采访外,我也实地走访了马家滩村、马家滩镇政府、双马煤矿等,听取多方声音,保持客观立场,并且在西北沙地徒步数小时,实地探访孙国友林场树木种植的真实情况。
通过多方走访调查,对新闻事件进行梳理,我和同事采写发表了题为《“跪地求水”引争议 孙国友植树治沙的“是与非”》的新闻稿件,内容涉及多方说法,全面客观地报道了这一热点新闻。
2022年6月1日至8月14日,安徽高温少雨,多地出现重度及以上气象干旱。8月15日上午,盛夏时节,烈日当头,在六安市青峰村,我跟随村民走进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水塘见底和田地开裂的情况。我从六安市金安区望城街道了解到,辖区有3000多亩水稻受旱,政府部门正组织村民抗旱保苗。
2022年8月15日,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青峰村多处“当家塘”干涸。新安晚报记者余康生身穿防晒服蹲在干裂无水的“当家塘”里拍摄现场旱情。
当家塘底朝天裂开一个个大口子的特写照片、无人机航拍下当家塘大面积干旱画面、村民们向记者讲述干旱少雨的情况、当地政府部门组织抗旱保苗……这些抗旱一线的新闻素材,只有走进现场,才能采访拍摄到。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工作并不是记者一个人单兵作战,需要团队合作。前方记者互相配合、前方与后方的合作,注重团队的力量可以让全媒体报道效果更好。
引江济淮工程是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安徽境内八百里长江、八百里淮河因此牵手而行,圆梦新时代。
2022年12月19日,在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即将试通水通航之前,大皖新闻记者进行了“江淮牵手 千年梦圆——行走江淮运河”大型融媒体采访。我和多名同事一起,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引江枢纽出发,开展行进式、调研式采访,通过现场直播、文字、图片、视频、海报等形式,记录劳动风采,书写奋斗精神,全媒体传播,对引江济淮工程建设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
2022年9月7日,因为地震阻断了交通,中国最北彝寨——泸定县磨西镇磨岗岭村成为一座“孤岛”。当天上午,新安晚报记者余康生跟随消防救援人员一起徒步上山,用镜头记录救援现场。
这次采访中,我行走在船闸、泵站的建设现场,通过相机、无人机、手机记录下引江济淮工程施工画面,采写所见所闻,及时回传文、图、视频稿件,方便后方编辑制作各种新媒体产品。在现场,我和同事搭档合作,配合直播拍摄,提高传播效果。除了网络报道外,新安晚报也通过整版文图稿件进行全面深度的报道。(余康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