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国内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何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预期、增强信心、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如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
10月28日,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日报社、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联合主办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第8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高层次学者齐聚一堂,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言献策。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改革开放仍是重要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等表述已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表示,今天中国的开放绝不是简单地复制和重复过去的开放,而是应在过去几十年开放的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大规模和更有深度的开放。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是思想的再开放、观念的再开放、思维的再开放、行动的再开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认为,关键是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这是我们发挥优势,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经验,也是应对百年变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举措。
谢伏瞻建议,在改革方面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切实把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两个毫不动摇”落到实处;要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宏观调控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增强改革实施的协调性,把完整的顶层设计协调推进实施到位。
在开放方面要不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
在创新方面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要聚焦产业链的堵点、卡点、脆弱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要引领新兴科技领域创新,打造前沿交叉领域的新高地,不断增强高新技术反制能力,以技术优势破解科技封锁,以技术竞争促进创新合作。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面对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回答好、解决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经济强国建设,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等全局性的重大课题,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应当承担也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迟福林认为,第一,改革仍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要以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形成良好发展预期。要以改革自信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增长动力;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务实举措重振经营主体活力;以严格规范政府监管行为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第二,改革自信仍是深化改革的关键,要以坚定的改革自觉与务实行动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要坚定改革信念、增强改革自觉;以更大魄力、更务实的行动促进重大改革的突破;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三,开放仍是促改革、促发展的关键,要以高水平开放的重大举措形成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要实现更大程度的市场开放;以制度型开放倒逼深层次制度性变革;以单边开放推动自由贸易的重要突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过去几十年,我国在开放进程中吸引了知识的外溢、技术的转移,发挥了自身的后发优势,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下一步发展,不能因为别人遏制就封闭自己,相反需要更大的开放,继续在开放进程中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亚洲国际法律研究院联席主席、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前司长郑若骅则认为,法治对于高水平开放至关重要。她表示,调解一直是解决争议或避免冲突升级为诉讼或仲裁等对抗性程序的核心要素,符合国际法中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成功的调解不仅可以避免“是非”,而且可以带来更多的合作与协作,从而创造出双赢的解决方案;不仅针对当前纠纷量身定做解决方案,而且创造性解决其他潜在冲突,防止其演变为实际争端。
与会嘉宾认为,在全球市场需求空间扩张乏力的背景下,我国进一步放开市场,将利好世界经济的增长。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认为,当今世界发展呈现六大发展趋势:第一,世界经济有可能陷入长期低增长;第二,世界和平面临二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变;第四,人类将进入“去碳化”时代;第五,人类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第六,人类正在逐步迈进“多极世界”时代。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实现普遍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不是威胁,西方国家需要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增加对中国的包容;中国也需要把握好世界发展大趋势,坚定信心,努力实现现代化,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刘振民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张蕴岭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的目标是要由自贸区向“开放合作经济区”转变。这需要具备开放的市场、互联互通、基于协同发展的多层次链接、不断改善的综合发展环境等基本条件。
张蕴岭认为,面对正在调整的东亚供应链结构,需要推动新供应链的链接,推动中国由低中端向中高端转移;利用RCEP推动构建以中国—东盟经济区为核心的大区域供应链;构建以中国中端需要为驱动的新供应链;把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与供应链重构对接。
马来西亚国会原副议长、联邦交通部原部长暨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表示,中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市场,其巨大潜力对其他国家的企业家来说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中国提出了对更大程度开放的承诺,这是应对经济“脱钩”的最有效工具,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应对未来挑战的信心。中国推进货物与服务领域的开放,不仅可以让东盟进入最大的市场,进入中国的双循环战略,而且可以有效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全球发展的过程中,绿色发展也日益重要。“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理事会联合主席和外方院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重视环境保护,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对中国来说、对欧洲来说,在绿色转型方面有很多机遇,中欧双方在竞争和合作之间可以找到一条平衡的道路,双方可以共同发展,共享红利。”
章子怡投出2500亿版图,汪峰一场直播卖2亿!知情人:或为离婚导火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