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司法合作国际论坛(2023)专题研讨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福建省泉州市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司法合作国际论坛(2023),旨在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之间的司法交流与合作,减少法律冲突和司法障碍,更好地解决纠纷、打击犯罪,推动各国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在论坛专题讨论环节,与会各国围绕“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的创新发展”这一主题,结合司法实际分享经验,就共同关心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国际经济合作、发展互联互通、跨境投资贸易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更离不开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
“最高法在深圳、西安设立最高人民法院第一、第二国际商事法庭,成立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建立诉讼与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平台。”
“最高法高度重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合。5年来,最高法分3批聘请来自24个国家的61名国际商事专家委员,分两批选定10家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和两家国际商事调解机构,与中国国际商事法庭共同构建起了诉讼与调解、仲裁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充分保障中外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主体和方式的权利。”
与会中国官们分享了最高法深入推进国际商事法庭、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及“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设经验,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多元化解决纠纷不仅是在中国,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发展的最新趋势。
“在萨摩亚,国际纠纷解决途径主要集中在协商和诉讼。更有效的方式是萨摩亚法院将替代性争端解决方式(即ADR)前置于审判程序。这涉及由法院指派的调解员开展的法院指导下的调解和由法官主持的司法解决会议。”萨摩亚独立国最高法院资深官维伊·克拉伦斯·纳尔逊介绍说。
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最高法院官伊·古斯蒂·阿刚·苏马纳什看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程度的加深,各国需要继续发展其商事争议解决办法。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也是为了在进行商业交易时为公众树立公信力和提供信心,进而激励各方的创新和投资。
专题发言中,代表们围绕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介绍了各国秉持开放包容、互鉴共赢的合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的司法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在专题发言中介绍说,截至目前,最高法已经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司法机构及20多个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建立友好交往关系,签署70多个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在司法协助、诉中调解、案例交流、法治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取得务实合作成果。
“今年9月5日,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联合国海事公约——《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约》签约仪式及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有力推动国际海事法律统一化进程。”陶凯元说。
“我们刚刚与太平洋地区国家法官们讨论了为解决太平洋地区的环境争端建立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可能性。”在发言环节,维伊·克拉伦斯·纳尔逊谈及区域和太平洋解决国际环境争端的新进展。
“商事争议解决机制除了旨在伸张正义外,还能与时俱进发展并寻求更高效且有效的解决方式,从而促进商业交易的顺利运行。”伊·古斯蒂·阿刚·苏马纳什认为,承认外国法域发布的司法判例的问题将越来越重要。在涉及商事争议解决的国际化时,一国须做好与外国判决互动的预期。
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日新月异。数字科技如何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国际商事争端公正、高效解决,这些话题也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
陶凯元介绍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最高法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建立“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平台,为当事人提供立案、调解、开庭等纠纷解决流程的线上办理。此外,最高法通过设立域外法查明平台、制定域外法查明司法解释、建设域外法律和案例库等举措,积极推动解决域外法“查明难”问题。目前,正在制定《“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平台工作指引》,着力推动“一站式”机制高效运转。
“新技术在解决司法纠纷方面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那些不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商业纠纷案件中,技术为推动解决跨国商事诉讼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方案,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工具。”卡塔尔国最高司法委员会成员、投资和贸易法院院长哈立德·阿里·欧拜德利说。
“我国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哈立德·阿里·欧拜德利介绍说,该国深入推动与各国中央银行、证券交易所、执法机构以及专门从事商贸事务的政府机构的合作,提升诉讼程序效率,并针对涉及外国投资者的案件优化诉讼程序。
“我们迫切希望了解各国司法行政系统,尤其是中国司法系统在信息技术和远程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判决以及通过系统化和数字化手段提升司法效率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论坛中,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最高法院院长格拉迪斯·玛丽亚·古铁雷斯·阿尔瓦拉多表达了这样的期待。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黄维院士、李林教授团队与西北工业大学彭勃副教授团队合作,设计出一种用于快速检测人脑神经胶质瘤标志物的双光子荧光探针,该项成果有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术中导航。
黑色西装,略有些花白的头发,招牌式灿烂的笑容,10月25日下午4时30分,清华大学理科楼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巴克利奖获奖者薛其坤准时出现在媒体面前。2008年,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提出了在磁性拓扑绝缘体中实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方向,引发各国科学家竞相投入实验。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单位,在此次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中,中国电科在陆海空天布设了航天测控通信网,并为交会对接打造了性能更优异的激光交会对接雷达等关键设备,全力保障任务成功。
10月26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F(以下简称“长二F”)遥十七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随后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明显提高,全国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000亿元。一批主攻硬科技、掌握好专利的企业成长壮大,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加速形成,
近年来,广西钦州浦北县坚持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三农”、促振兴,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25日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表示,这次飞行任务将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
成果组团亮相,院士轮番登台,科技大秀云集,观众络绎不绝……不久前举行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安徽省暨合肥市主场活动盛况空前。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科学家主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发现了新的FRB,每个仅持续百万分之一秒(1微秒),是迄今观察到的“寿命”最短的FRB。
人类比机器更擅长综合泛化。美国纽约大学科学家团队此次用证据表明:神经网络能掌握与人类相似的系统泛化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和特色文化等,
初秋时节,在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运来瓜菜育苗基地内,一株株蔬菜苗长a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筛苗移盘、搬运装车。
光明日报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杨舒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上海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近日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2009年起,薛其坤联合来自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多个研究组,组成攻关团队,一起从拓扑绝缘体研究方向尝试“攀登这座科学高峰”。
金秋十月,记者走进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菖蒲塘村,田地里闪耀着点点金黄。“这金色可不是稻谷哩。”菖蒲塘村驻村唐金生拉着记者走近一瞧,原来是一个个硕大饱满的香柚躲在宽大的绿叶后面,露着“头”呢。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组成的科考团队,日前在昆仑山脉海拔5896米的卧龙岗建成多要素自动气象站。
时隔2年,他又将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见证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汤洪波也成为目前为止执行两次飞行任务间隔最短的中国航天员。
失败是学习、科研中绕不过的槛。无论意外还是失败,这都是迈向科研“高光时刻”的必经之路。
水稻绿色丰产优质高效无人化栽培技术现场观摩评议会近期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