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指令长的费俊龙是“老面孔”。作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中国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这是他时隔17年再度飞天。
在役的9名航天员中,邓清明是唯一个没有执行航天任务的航天员。24年前,他同13人一起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现在他是唯一一个还没有飞天的,苦练24年,但他从未放弃。
56岁的邓清明,今年再次落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但经历了4次失之交臂后,明天,他将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终于一圆飞天梦。
曾任空军某训练基地某团司令部空战射击主任,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在太空“会师”成功,“面对面”进行在轨交接,堪称本次任务的首要看点。在轨交接将是未来中国空间站运营期间主要的任务交接模式,相较地面交接更加高效可靠。
在轨交接后,中国空间站将进入长期有人驻留模式。神舟十五号乘组作为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后到访的首个乘组,将开展空间站三舱状态长期驻留验证工作,对航天器运行维护的管理工作量会大幅增加。除日常维护照料空间站外,航天员将完成15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与测试,开展涵盖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在轨期间,计划实施3—4次出舱活动,并将首次使用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转移物品,航天员的舱外活动范围也更为广泛,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挑战。
任务期间,两艘神舟载人飞船首次同时停靠空间站。神舟十五号停靠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神舟十四号停靠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两艘飞船同时与空间站进行信息代传、通风换热、并网供电等。乘组轮换期间,空间站将通过不同的对接总线代传两船遥测,确保两艘载人飞船信息传输的唯一性和正确性。
空间站系统将同时向两艘载人飞船通风热支持,送风量根据两船不同热环境进行合理分配,且可根据需求进行分档调节。同时,针对两船同时停靠的情况制定了协调匹配的紧急撤离策略,全力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后,中国空间站将以独特造型,即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组成“三舱三船”的组合体,这是中国空间站目前的最大构型,总质量近百吨,将向全世界展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卓越能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气寒冷,最低温度突破零下20℃,此前只有神舟一号和神舟四号两个无人飞船在11月下旬之后发射过。
因此,针对神舟十五号船箭组合体将在低温严酷环境下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情况,发射场地面设备已进行全面更新改造,临近“神十五”任务发射窗口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气象会商从过去的一天一次增加到了一天多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系统首席预报专家李兴东表示:“这次任务发射前遇上了11月份最强的一股冷空气,最低气温将打破发射场近40年历史极值。”
科研人员对发射场配置的两套整流罩内送风设备保障性进行确认,并约定按照温度上限进行送风。同时,针对待发段可能出现的送风温度偏低的故障情况,制定了风险控制预案,根据情况开启推进贮箱地面电调温等,保证飞船返回舱和推进舱推进剂温度满足发射要求。此外,火箭系统也在重要部段采取了粘贴保温层的措施,确保满足任务发射要求。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未来10至15年,我们国家准备在月球上干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们现在准备实施的探月工程四期,规划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
在月球上要干的第二件事,是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在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
我们要干的第三件事,是以月球为主要基地,建立集数据中继、导航、遥感于一体的月球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