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旅游新闻的三种发展形态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2/27 16:43:07 | 【字体:小 大】 |
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这篇游记具有旅游新闻的要素,时间是宋神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是承天寺,人物是苏轼和张怀民,事件是两人因月色吸引而共散步于中庭等。此篇游记具有旅游新闻真实性和宣传性的特点,游记内容均是由作者据实而作,有记实风格;而且对旅游地的旅游风光,即承天寺的夜色,用优美的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近现代,旅游新闻的形式顺应时代的局势和要求发生改变。国内战争的频繁发生迫使人们为躲避战乱而不断地四处迁徙,人们在旅途中见到的不是壮丽的山河而是满目疮痍的国家。此时,奔走于各个战场的记者或通讯员利用旅游通讯(也称“风貌通讯”)这一及时迅速的新闻方式将真实的社会形势传达出去,让人民了解真实的社会情况。优秀的旅游通讯有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以范长江《塞上行》中《太行山外》一篇为例。这篇旅游通讯由《泸并空中》、《太原印象》及《塞外归程》三篇组成。文末点明了这篇旅游通讯的时间及地点:“1937年3月21日于上海”,范长江以《大公报》记者的名义“于一月下旬奉社命由上海去太原”,交待了这次旅游的目的地——太原。他的行程先是驱车至上海龙华飞机场,接着乘飞机到南京(一个小时),再从南京搭民航机到郑州,从郑州机场飞往太原(大约两个小时)。飞机快到太原飞机场时,作者“没有料到太原飞机场,隔太原城有二十来里”,在飞机降落后作者和朋友驱车“在旧历新年中进了太原城”,到达了这次旅游的目的地。作者借着对中国历史的掌握向读者们介绍了有关太原的历史知识,通过对太原旧式游艺组织内容的变动来反映当时国家局面的变化。
从整篇《太行山外》我们发现旅游通讯包涵着现代旅游新闻的要素,除了新闻基本的五个要素外,这篇旅游通讯还体现了旅游新闻的几个特点:向读者介绍人工景点;给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旅游信息;向读者传播文史地理知识,而且也能反映出旅游通讯服务性和实用性信息的作用。
当代的旅游新闻因为传播条件的改善和传播手段的更新开始趋于专业化,出现了专业化的旅游报纸(《中国旅游报》),专业化的旅游广播(全国旅游广播网)以及专业化的旅游电视台(旅游卫视),这些都表明旅游新闻的蓬勃发展势头。
1.《中国旅游报》是我国唯一的全国性专业旅游报纸,出现于1979年4月,由国家旅游局创办。它的内容非常广泛,一类是业内新闻、动态和资讯;二是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的介绍;三是实用性和服务性信息,囊括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及风俗、气候、注意事项、广告等多方面的内容;四是游记类文章。从2001年开始,由报社编辑部评出“中国旅游十大新闻”,对当年发生的旅游行业内的新闻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2.2001年成立的全国旅游广播网,连接了全国多家电台,节目由旅游信息、专题、现场直播和多台联播等组成,内容主要围绕旅游这一大主题,展示当地的风俗民情、文化渊源、历史遗迹、饮食文化特色,介绍当地旅游资源及大型的旅游活动,传播各地旅游信息。如安徽台制作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两山一湖看安徽”,节目播出以后,收到全国各地听众来信100多封;陕西台制作的“皇家最大园林——华清池”和“秦兵马俑”,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备受听众关注,咨询电话不断;山东经济台在青岛临时设置了直播室,直播山东青岛啤酒节开幕的盛况,网内很多地区的听众纷纷把电线.旅游卫视的前身是海南卫视,于2002年1月28日全新改组为全国首家省级专业性旅游频道,也是我国目前出现的唯一的一个旅游专业电视台。2003年12月1日被保利华亿文化传媒公司以4.1亿元人民币收购。2004年7月5日起,旅游卫视全面改版,国内首家女声念白的台标口号:“身未动,心已远”,以全新的面貌展现旅游主题频道的独特风采。它是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国内唯一的一家以旅游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卫星电视频道。节目内容均在北京制作完成,在海南发射上星,每天播出21个小时。旅游卫视的改组创造了诸多的“第一”:中国第一个公私合营的电视频道,中国第一个跨系统、跨地域经营的电视频道,中国第一个打出专业品牌的卫星电视频道。旅游新闻在现代媒介的推动下发展得更全面、更迅速。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