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坚持文化自信赋能非遗传承推动区域职教协同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论坛在沪召开。来自长三角地区多所中职学校和多家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和教育工作者参与此次会议,聚焦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非遗,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守护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非遗传承不仅需要社会的支持,更应该在新的时代坐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甚至反哺社会的发展。
在上海市职教协会秘书长朱桃福看来,传承非遗文化,也正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一种回应。他表示,非遗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凝聚,非遗要传承、创新,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宏扬民族文化。长三角地区是文化遗产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更应传承不守旧、不忘本,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历史内涵。
如何培养出具备文化素养与技能扎实的非遗传承人,成了留给职业教育的一道难题。
“目前全国已有162所职业院校设置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推动非遗传承领域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但在我看来,仅有这些示范专业点还远远不够。”上海市教委职教处副处长黄蕾认为,传承非遗文化,需要更多的职业院校根据国家专业目录,结合地域非遗文化,设置相应的非遗专业,甚至构建非遗专业集群,使职业院校真正成为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沃土。
面对越来越多开设非遗传承相关活动的学校,如何才能走出适合学校的育人之路,为非遗传承人培育创设一片沃土?实现非遗传承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在“传承”中开创“弘扬”的新路径这是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给出的回答。
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校长唐纪瑛介绍,自2013年起至今,学校的非遗教育走过了初步建立、扩充统整和创造性转化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融元素。学校以文化艺术专业群为试点,寻找课程中的非遗元素,开设与专业结合度较高的非遗拓展课程,形成非遗课程框架。同时,依托“非遗工作室”,开设了中国书法、传统剪纸、雕版印刷、古籍藏书钤印、黄杨木雕等8个专项课程,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
阶段二:融德育。学校不再仅聚焦在文化类专业,而是将目标投向了旅游航空专业群与数字媒体专业群,拓展了中华美食和中华美学数字化的系列创新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指向“慧雅”学生培育的非遗课程群。
阶段三:融创新。为了让非遗传承教育“活”起来,学校在非遗课程中融入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教育。如:通过“工作室”模拟小微企业运行,为“古籍藏书钤印”非遗技艺创新推出红色文创作品等,在原有的“非遗传承教育”中注入“创新创业”的基因。
“经过三个阶段的实践探索,非遗传承教育逐渐成为了学校培育慧雅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校长介绍,目前学校已为校内学生开设了20余门非遗传承系列课程,牵头建设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美育与技能”提升案例库,建成了包括“中医药香品制作技艺、海派插花”等16个微课程,并通过各级各类德育交流、展示活动的契机,介绍“非遗工作室”系列课程,掀起了一股热潮。
作为“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学校结合才艺教育和非遗教育进课堂的特色课程,多次举行“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特别开设了“臻品传香文人香制作”、线装等体验项目。由于其活动内容丰富、载体新颖、呈现方式多元,得到了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其中,《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等29家中央驻沪媒体、上海本地媒体、上海教育系统媒体都纷纷派出记者团队到校进行相关报道。
学校坚持以“汇雅聚智,和心育才”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慧雅”学生为育人目标,实现非遗传承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在“传承”中开创“弘扬”的新路径。
古书画装裱修复、文物修复等在上海博物馆古书画装裱修复团队的老师们的演示与指正下,完成了书画修复的核心模版“托画芯”的实践操作。
除此之外,学校还以非遗课程为载体,依托“中文+技能”项目,在英、法、澳等多国的职业院校内设立“大师工作室”,持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非遗才艺课程,让更多师生了解非遗、亲近非遗、爱上非遗,更希望这项技能可以作为学生相伴一生的爱好,成为“带得走的能力”之一,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未来,学校将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大研究与探索的力度,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及丰富内涵潜力的文化育德模式,为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具有民族文化根基和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代新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地,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担起非遗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来自长三角职业教育的同仁们分享了弘扬石刻文化,传承石雕技艺,打造民族民间技艺特色人才培养品牌的实践经验。
据悉,去年职教年会上“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联盟”的成立,为中等职业学校协作共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论坛中,“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联盟”网站也在联盟秘书长金怡的宣布下正式上线,该网站由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主要建设,将在未来集中展示各联盟单位的相关信息和工作动态,进一步促进各联盟单位之间深度共享、共研、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