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沪上教育大牛聚首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纵论“基础教育领域中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
11月12日下午,“基础教育领域中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举行。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陈尚君、王雷泉等高校学者,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生先生,上海跨学科研究所所长刘定一,华东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孟祥萍等基础教育专家围绕“当前教育应当如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观点,并就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提出的“人生教育,君子养成”的理念,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诗教、礼教、乐教、家教”的“四教”举措,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青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凌宇做了总结发言。
习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建校以来,积极开展全校性的“君子养成”教育,充分体现了的讲话精神。为进一步提炼该校经验,并做宣传推广,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与复旦附中青浦分校、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共同举办“基础教育领域中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当今教育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在于,教育中的“人”消失了。由于教育被专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训练主义、技术主义这五条绳索紧紧捆绑,教育失去了本来的样子。因而,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提出了“人生教育,君子养成”的理念。教育要关心孩子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关心孩子人生的幸福,让他们拥有享受幸福的能力。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抓手就是“四教”,即诗教、礼教、乐教、家教。只有以“人生教育,君子养成”为理念,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支柱,执行“四教”的方式,才能化而合一,培养出真正的君子。
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生:在当今社会,我们既要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要看到科学之于当今世界的意义。历史传统创造出了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没有科学,就没有民族。最显见的例子就是在贸易争端中,科技决定了国家地位。因而,我们应当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谈论传统文化和科学,让他们同频共振。这就要求现代君子的养成教育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给“君子”的内涵注入更多的现代思考。通过不断地践行和反思,当教育真正达到释放每个学生潜能的目的,教育价值也就能真正显现出来。
复旦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教授、博导陈尚君:尽管“君子养成”存在东西文明的差异,但更多还是应该汲取两方面的长处。“君子养成”的根本是要有传统的人文修养,有西方现在的眼光,有个人道德之约束,但是更多的是有社会的承担,具有现代的、科学的、理性的头脑,同时又避免明清时候对于个人行为过分之约束。“君子”不等于老实人,西方教育出来的也不都是谦谦君子。一个现代君子,需要对于社会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在传统的人文素养之外,有现代的科学头脑和现代的文明理念。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宗教学系主任王雷泉:当今社会存在很多“教育集体性焦虑综合症”。如果想要一步一步改变教育的“小气候”,这个“风”应该由君子吹起来。要发扬传统文化,真正培养出人文、科学界的君子,将君子之风吹向整个社会,教育就一定要有根据地,要和体制衔接。而站在世界的眼光去做教育,就要求我们培养出“讲常识,守良知”的人。良知是人文的核心,常识是科学的核心。除此之外,教育也需要老师的参与,要想守住教育这片净土,就必须重塑师道尊严,明白教师不是教书家,不是知识的贩卖者,而是道的传授者。
上海跨学科课程研究所所长刘定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我们教育的根基和立足点。人生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苦行僧,而是培养出一辈子幸福愉快的人,也即“悦乐君子”。而“四教”的核心,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育,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提倡忠信,怀着一颗仁心,培养出“悦乐君子”。
本次会议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复旦附中青浦分校、五浦汇实验学校联合主办。东方教育时报承办。更多专家发言,请见11月21日《东方教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