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成立100周年,这一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一年,从落实“双减”到细化“民促法”,从义务教育评价指南到“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从“未成年人保护规定”到“家庭教育促进法”……多项教育举措、法规出台或落地实施,中国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2021年,《人民教育》解读重大教育政策,关注社会教育热点,为学校提供高端智库服务,为读者奉献有温度有深度的阅读。
2021年,《人民教育》都关注了哪些问题?小编整理了《人民教育》杂志24期核心议题,一起来回顾吧~
2021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中国迈入鼓舞人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2021年的第1期杂志,我们精心策划这一核心议题,邀请专家解读,助力理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2020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正式在2021年第2期《人民教育》上首发。这是自2017年以来,中国教育报刊社第4次发布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这次年度报告由4个子报告构成,分别为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分量十足。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谈到了要管理好中小学生的五件“小事”: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其中,作业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基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作业管理成为高质量学习的前提。但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作业与学业成绩到底是什么关系?什么样的作业才是高质量作业?如何实现学校、家庭作业的统筹优化?本期我们特别推出“高质量作业管理”专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如何提高作业管理质量。
迈进2021,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基础教育如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有哪些突出问题需要突破、如何突破、从哪突破?怎样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带着这些问题,《人民教育》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教材局、基础教育司、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详细了解2021年基础教育工作思路。
今年两会,教育话题频频“出圈”,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未来五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任务。教育工作者从何突破、如何作为?公平和质量如何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人民教育》第6期聚焦2021年两会热点,编辑部全员参与,广泛采访两会代表、委员以及局长、校长,聆听他们对实现这一总任务的所思所想、所探所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榜样的作用,寄语青少年向榜样学习。近年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道路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时代楷模,为榜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和内容。新时代,榜样教育有哪些新内涵,学校在进行哪些新探索?《人民教育》第7期聚焦“新时代榜样教育”,探寻孩子与榜样的“对线期
“协同育人”是当前基础教育的热点话题。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教育不能靠学校单打独斗,必须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释放社会育人活力,实现家校社互融互通、同心同向,形成“大教育”格局。本期我们聚焦“大教育”新格局如何破题,邀请协同育人各方主体畅谈家校社育人合力,希望能够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找准方向,推动形成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局面。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什么是更好的乡村教育?怎样才能创造更好的乡村教育?第9期杂志核心议题聚焦乡村教育振兴,期待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育,探索出更加适合农村青少年成长需要的植根乡土的有“根”的教育,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与文化的动力和源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新时代为什么要发展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新时代怎样发展素质教育?第10期杂志核心议题系列文章为您解答。
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简称《实施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规,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理解此次修订的新内容、新规定、新制度?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实施条例》?来看看相关专家对此次《实施条例》修订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是如何解读的。
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实施。也是在这一天,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签发第50号教育部令,《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正式颁布。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就未成年人保护制定专门规章,标志着备受全社会关注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工作今后将走向法治化和专业化的道路,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期核心议题,让我们一起看看相关专家及校长,是如何解读《规定》,对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有何建议。
为迅速兴起基础教育战线学习研究宣传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高潮,确保把讲话精神把握准、理解透、落实好,推动“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教育教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本刊特邀请基础教育战线代表对讲话精神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和阐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同时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本期杂志核心议题聚焦立德树人,对其进行理论阐释,并探讨如何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专辑包括理论阐释、立德树人价值引领机制、立德树人动力机制、立德树人能力机制、立德树人合力机制和立德树人衔接机制六部分内容。
本期核心议题聚焦“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正是教育部确定的今年教师节主题。我们邀请了一批优秀教师,有无私奉献的老教师,有勇于担当的年轻教师,有一生扎根山区忘我工作的乡村教师,还有来自教育世家的传承者。在他们的娓娓讲述中,一代又一代教师爱党爱国、仁爱奉献的精神焕发出动人魅力,也激励着更多教师恪守教育初心,勇担时代使命。
“三点半”难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一项“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要举措。为推进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教育部遴选确定了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本刊在第18期核心议题中,特邀请上述典型案例中的上海市静安区、浙江省金华市以及两所课后服务工作开展早、成果卓然的学校撰写文章,介绍他们的理念与经验,供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对引领中小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期核心议题聚焦“培养‘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新时代少年”,遴选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磻溪教育集团、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小学、天津市南开中学等学校优秀实践案例,展现中小学校把“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办学全方位、渗透进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探索。
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师就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在教师素质之中,工作积极性是一个先决条件。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很高的情感、精神投入;另一方面,教师要时刻反省,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学生、社会和学科的发展变化……如何更好激发、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也是许多校长头疼的现实难题。本期核心议题特别策划“求解教师积极性的谜题”,推出本刊记者的调查分析和基层校长的经验谈,期待能给学校管理者一点启发和借鉴。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期待,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学校规模不断增大。如何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在发挥好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效应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期核心议题特聚焦大规模学校管理,期待能为提高管理效能提供解决方案。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期核心议题特别邀请专家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剖析家长、学校、社会形成合力的有效机制,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向中小学蔓延,特别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然爆发。为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那么在政策出台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如何?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和家长度过难关?本期核心议题正聚焦于此。
2021年3月,《求是》杂志发表习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本期核心议题聚焦创新人才培养,展现了四所中学的积极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