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国考时政热点分析: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3 15:02:50 | 【字体:小 大】 |
地址: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京九路9号联盛九江快乐城3号写字楼705-707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然而,我国教育目前却深陷不公平的泥淖。区域、城乡之间教育失衡、投入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教育成本高等问题丛生,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上下齐动,斩断种种教育不公荆棘,打牢教育公平之基。
打牢教育公平之基,需要增加政府投入。从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再到今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的未来。”无不在强调政府对于加大教育投入的决心以及教育对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国家兴,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是进一步保障社会公平的基石,为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扶贫助学机制,确保困难家庭子女就学。为缩小教育差距引发的教育不公,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薄弱学校校舍改造等措施,保障“寒门学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打牢教育公平之基,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当前,城乡间师资、设施、经费、校舍等差距较大,农村儿童在“起跑线”上已经先期失分,造成了许多农村学生进入办学质量不是很高的高校就读,毕业后就业难度较大,更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与此同时,目前国内一流高校的农村生源呈下降趋势,造成了寒门子弟上学难,上好学更难的现状。如果不能保障流动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就难以真正的实现教育公平,我国的现代化更将难以实现。同时为了维护法律尊严,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同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切实付诸行动,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尽量做到均衡,将教育资源向远郊地区、普通中小学倾斜,妥善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在城乡间调配教师资源,为农村学校、优秀师资提供与城市同等的待遇,以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
打牢教育公平之基,需要完善科学政策。连日来,围绕“教育公平问题”的一起起社会事件引人关注,从饱受舆论关注的“顶替上大学”事件余波未平到“高考身份造假”10余名协助造假的相关人员被党纪政纪处分,网民直呼“大快人心”,再到多所高校已经公布的自主招生中名额缩减、专业调整、门槛有所提高、更重视体能测试,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毫无疑问,这样的评价标准更适应当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更能为社会多元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教育公平仍是公众积极关切的焦点。为此,要出台并完善教育政策和相关制度,通过法律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强化对招生特权的约束与惩处,对公众诟病已久的“点招”等教育不当行为亮剑,对中小学实行平等的教育政策,以期达到真正的教育公平的效果。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教育公平,是孔子、柏拉图等东西方仁人志士追求千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应着力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义务教育,感受到教育公平,夯实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长远发展的基石。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