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国家社科基金2017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我国教育2030年发展目标及推进战略研究”的终结性成果,也是一把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钥匙。
《目标与战略: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杨小微 等著,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审议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仁川召开峰会,发布了题为“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这个行动框架勾勒了2015年后十五年的全球教育发展蓝图,并提供了宏观方向和战略布局。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再到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从女童、男童到青少年,再到成年人甚至所有学习者;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再到小岛屿国家甚至不发达国家,《教育2030行动框架》都给予了关注。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教育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传统上延续下来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制度规范、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行为等,逐渐形成新的教育形态及其现代性特征的过程,这是一个渐变的“化”的过程。这种“化”,从维度上看,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运行中;从层次上看,体现在深层的内在性的思想观念或精神、中间层的规范性的制度体系,以及表层的物质条件、装备和技术中。也就是说,教育现代化体现为一种空间式的存在,且渗透于一切教育活动领域。
作为一种人类普遍认同的意识和一种全球关心的实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一术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其所关注的是一种知识课程和理论的分析与建构;二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是将教育作为一种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三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即指教育自身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横断面,是现代化的教育;教育现代化的纵断面,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两者是一种时空上交融的关系,却又各自有所侧重。现代化的教育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这些观念未尝不是对多元、和谐、共生和永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怎样的教育现代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首先,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是属于人的,其最终目标是人的现代化,即形成人的现代品格,培育出能自主、愿合作、善思考、勇创新的时代新人;而不是一种只追求速度、规模甚至政绩的教育。其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是绿色的、生态的、环境友好的,而不是一种误导下一代把人生当作一条唯有竞争才有出路的跑道、只顾眼前“达标”一味“透支”未来的短视的教育。最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是开放的、融通中外的,而不是故步自封、闭目塞听的;它要融合古今中外教育的精华、不断开创未来,培育出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且能担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我国教育2030年发展目标及推进战略研究”的终结性成果之一。我们深知,教育发展目标与战略研究,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课题组付出很大努力其实也只探寻了其“冰山一角”,当然,在得到这“一角”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不少的启示。
尽管教育发展目标与战略研究这一工程是系统而浩大的,但蕴含其中的特征和规律是可以窥探一二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与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教育在回应这些领域的诉求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变革过程、产出成果和影响力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培育社会各条战线所需人才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关联的紧密程度及影响力实现程度,与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及战略调整等息息相关。我们无论是在透析文献、设立研究内容板块以及分派子课题任务时,还是在为国家撰写政策建议、帮助地方进行五年规划决策以及提炼本课题研究成果时,都会聚焦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交集”来深刻领会两者的内在关联,进而探寻中国教育优质发展的可行之路。
2030或2035,是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这两个时间节点不普通,而是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当然还有教育学和未来学的意蕴。尽管2030和2035分别代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现代化两个不同的主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所幸我们找到了这两个时间节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那就是:我们所要的教育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我们所要的可持续发展,是内含教育现代化意蕴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对经典现代化中主体性和理性的深刻反思,才产生了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从资源、环境及生态学领域延伸到经济学领域乃至全社会及多学科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全球共识,也从理性意义的时间维度上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两个主题的“合流”,为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推进,注入了美妙的、交替反复的“二重主旋律”。
多少年来,尽管我们一直处在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密切合作和深度互动的过程中,早已习惯了与他们并肩作战,但这一次课题研究的经历仍然让我和我的团队深刻感受到理论与实践深度互动的必要与可能。本课题研究历时5年,有多所高校的教育学研究者、多个地区数十乃至上百所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我们的师生团队参与这个项目。中小学、大学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各有不同的职责、使命和工作轨迹,这也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质。但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课堂上,无论是线下的大会与论坛,还是线上的交流与研讨,抑或是一次次地走村串户、调查寻访,我都能时时感受到身处理论与实践两条战线的人,总是能在言谈话语、举手投足的瞬间心意相通。我想,这一定是因为我们有藏于心间的共识与共情,这种共识与共情,全系于对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憧憬。我们总是希冀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中形成“理论—实践—政策”之间的良性循环,共同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而这样的合作与互动若能持续,则未来可期。
本文选自《目标与战略: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序言,因篇幅有限,有删减。
本书在深入解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深厚内涵的基础上,深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思想与理论,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背景及前期经验出发,结合研究团队与国内教育现代化样本区/样本校的长期合作实践及反思,参照世界范围内大国教育发展战略定位及相关经验,重点透析中国教育2030年发展目标及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全面战略,聚焦东中西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战略运作的相关主题,精选苏浙沪皖渝等区域教育发展目标及战略研究的典型案例,呈现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旨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动局面,同时从促进与保障的视角探讨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制度、政策与技术等一系列问题。最后从建设教育强国、实现科教兴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眼光展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图景。
一、 背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教育2030行动框架》指引
杨小微,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评价等。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目标与战略:迈向2030年的中国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美国承认:乌克兰军队损失惨重!美媒:乌总统泽连斯基最近承认反攻对乌克兰而言是个艰难的计划
比亚迪要进入美国市场?李柯:不考虑!王传福:比亚迪将带领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全球
马斯克回应人工智能可以拯救世界:离它消灭我们还有多少年?马斯克称:人类已经是半机器人了
TA们选15英寸MacBook Air的三个理由:轻薄/大屏/M2芯片
苹果准备在iOS 17 Beta之后为iPhone带来iOS 16.5.1更新
最薄15英寸笔记本!苹果全新MacBook Air首销:10499元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