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文学博士、作家、学者。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团中央国学之声教育联盟副主席,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大讲坛》、山东卫视《新杏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浦江学堂、花时间读书社创办人。出版有《寂寞圣哲》《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风流去》《孔子传》“水浒系列”(《鲍鹏山品水浒》《鲍鹏山新批水浒传》《江湖不远》)“孔子三来”(《孔子如来》《孔子归来》《孔子原来》)“经典导读系列”(《论语导读》《道德经导读》《大学中庸导读》《孟子开讲》)等著作三十多部。《光明日报》《中国周刊》《美文》《寻根》《走进孔子》《中学生阅读》(高中版)等多家报刊杂志的专栏作者,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2016年被评为“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
2013年创办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全国性公益平台——浦江学堂。2015年,浦江学堂荣获上海市群众喜爱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项目。2017年,浦江学堂获评“2016年度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2017年,浦江学堂获评上海“市民修身行动”特色项目。
与鲍鹏山老师相识十余载,深度结缘是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创办的《教育山海经》栏目,我担任节目主持人。栏目的名称,取鲍鹏山的“山”,和上海市教育功臣、著名校长刘京海的“海”字,由他们二位作为常驻访谈嘉宾,我们三人以圆桌的形式深度评论教育话题。因为是一档周播节目,节目组的编导和我每周都与两位常驻嘉宾遴选当周最具话题性的教育热点进行深度剖析和讨论,虽然节目录制一小时,剪辑播出20分钟,但我们节目外的沟通几乎是一周之内都不间断,刚刚锁定选题,确定好讨论角度,又有新的、更具有讨论价值的教育热点事件发生,就会放弃原来的选题,另起炉灶重新开始。
也正是这样并肩作战的机缘,让我们成为挚友,我也得以有幸近距离感受他智者的风采和高贵的品格——鲍师生于春日,见他常有春风拂面之感:他如和畅之惠风,照拂、感染、激励身边的人;创办浦江学堂,以兰馨之心,芬芳芸芸众生,实为令人高山仰止的谦谦君子。
节目之余,也常与他品茗闲叙。一次,聊及生死的话题,他说,我死后,我希望我的墓碑上留下的墓志铭是:鲍鹏山,浦江学堂创始人。这一幕,给我深深的触动,时至今日,仍有余波在心。触动之一,是他微笑着说出这句话时,眼神中数年如一日地晶莹着的活泼与清澈;触动之二,在他所拥有的“著述立说的学者,大学教授,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浦江学堂创始人”等等一系列令人尊敬的身份之中,他最看重的是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公益平台创始人;触动之三,他珍重于这个身份,与他治学、为人、做事的内在逻辑是一以贯之的。
鲍鹏山在他的著作《好的教育》自序中,深情回望教育的优美形式和优美内容,那是“庄子笔下的杏坛,一泓碧水,一树杏花,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教育在孔子、苏格拉底那里,是智慧的操练和德性的修炼,唤醒人的生命,变化人的气质,开廓人的心胸,提升人的境界。教育使人高尚,使人优雅,使人体面,使人纯粹”。但是回望之时,他也会直抒对教育的失望:“今日的教育,有其不可否认之价值,其适应现代人类生产、生活,促进科学、技术与学术、思想的进步,培养能操持现代科技的现代劳动者,都远胜于古人。但是,中国现阶段的教育,在功利主义和工具崇拜的双重推动下,教育所不可缺失的那些固有的价值正在流失,以至于被人遗忘。教育,似乎已变得不再美好,不再诗意,甚至缺乏人性”。但他没有止步于对优美的回望,和发现问题的失望,他还眺望着引导教育提升的路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躬身亲耕、践行佑护教育的纯粹,一做,就是十年。
很多人都以为浦江学堂是国学教育。但,鲍鹏山纠正了这个误解。浦江学堂不是在做“国学教育”,而是在做教育——浦江学堂是以国学经典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目标是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促进他们的心智发育;追求的是教育最核心的价值,安身立命。这才是浦江学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浦江学堂教给孩子最元典、最本质的东西。“元”字,在中文中是源头、原来的意思,是某种文化的源头,或者某种开山式的著作。“元”英语是“Meta”,在西方哲学中,“元”通常表示一个更高级别或抽象层次的概念,用于描述关于概念的概念,代表一种特定的哲学方法,即对概念、理论或系统进行抽象、反思,比如,“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元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所以,“元典”,即是关于经典的经典。各个时代都有众多经典,但所有经典的源头、缘起都从“元典”而来。在雅斯贝尔斯所谈及的轴心时代,发生了人类的精神和认知的大突破,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可称为元典的作品。因为,是那些元典界定了人类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人类当下所有的价值观,以及思维、逻辑的出发点,都是从那些典籍而来。
从2013到2023,10年来,浦江学堂按照顺序教七本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和《六祖坛经》。孩子们接触元典,在课堂里学《论语》,比学别的东西的兴趣浓厚得多。鲍鹏山说:小孩子不是一定只能理解小公鸡、小白兔,小孩完全可以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只要去做就知道了。
浦江学堂提供的是免费的、专业的、系统的、完整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对学生和家长不收费,资金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捐助。浦江学堂提供了一个有价值且值得信赖的平台,吸引社会各界有志于教育的机构、企业和个人的公益捐助,实现了良性互动。10年来,浦江学堂在全国各地开办100多个班级,遍及上海、北京、安徽、江苏、广东、湖北、江西等省市。
2021年国家推行“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330之后,增加非学科类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推动课外课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浦江学堂开始走进中小学。本期“聚焦非学科教育资源,展示素质教育名师风采”的《课外课师名师》的采访地点,就是引入“浦江学堂”的上海市罗阳中学。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士,首先要有学识,要对历史、文化、现实世界有深刻的认知;然后,要有判断,要能够发现并且指出现实世界的迫切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有使命、有担当,用行动去回应现实世界的需求。
当代,弘毅之士如何以仁、以对他人的爱为己任?如何在守住书斋的同时,介入并且影响社会生活?鲍鹏山用行动给出了他的回答。
2008年鲍鹏山出版了被评价为“用情最深”的著作《风流去》,至今,这本书已经再版34次,开篇的自序《父亲的家国》令无数读者眼睛微热,心头至暖:“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情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我知道我不能实现父亲对我的全部期望,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了天下家国祈祷。”
5年后,浦江学堂成立。鲍鹏山信守了他的承诺——写作和教书未曾停歇。同时,他又担起了一个新的使命,在最迫切的现实需要面前,通过带领孩子们阅读和学习元典,让每一个人获得安身立命之根本。
这一切,都与鲍鹏山治学、为人、做事的品格一脉相承——他对“父亲的家国”有饱含深情的责任感,他以温暖而伟岸的人格、捧出一颗心来的恳切、赤子一般的热忱,在天地间书写关于“士”的当代表达。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涌现出“士”这个知识分子群体。2000多年以后,他们中的弘毅之士,如果生活在今天,应该就是鲍鹏山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