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出生的人,当年考大学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时候是极其困难的。
这两天,两位放弃外籍回归中国籍的中科院院士孙立成、谢晓亮,恰巧都出生在1962年,他们于1980年考上大学,当年高考录取率仅为8%。
此后,两位学者凭借出色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均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前两年,他们均选择回国发展。
6月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发布消息称,两位学术大咖已然放弃外籍,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是国内不多见的外籍转为中国籍院士案例,此前开创这一先河的是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科学大师。
公告指出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孙立成、谢晓亮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据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必须具备中国国籍,外籍院士只有在成为中国公民后,且需经学部主席团研究、中国科学院党组同意,并报党中央、国务院备案,方可转为院士。
这并非首次世界知名华人科学家放弃外籍回归祖国,2016年知名科学界大师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籍,重新获得中国国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此后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也放弃外籍,从中科院外籍院士变成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立成,1962年8月出生于黑龙江东宁县,物理化学家,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瑞典国家杰出教授,瑞典皇家工学院讲席教授、“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1980年参加高考,考进大连理工大学攻读精细化工学士学位,并继续在大连理工大学完成硕士、博士学位,于1992年远赴德国马普辐射化学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
后辗转德国和瑞典的高校工作,于2004年开始一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担任分子器件讲席教授至今。
2017年,当选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2018年,当选欧洲化学会会士;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3年6月,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晓亮,1962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生物物理化学家,单分子酶学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的开拓者,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
1980年参加高考,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以及芝加哥大学继续求学。
1999年,成为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先后于2004年、2013年两次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先锋奖;2008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10月17日,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在美国工作期间,谢晓亮与国内保持紧密联系。2001年受聘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客座教授;2008年,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聘为讲座教授。2010年12月,主持创办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担任主任。2016年,组建了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担任主任;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8年7月,全职回到北京大学工作,担任北大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2020年担任北京昌平实验室主任。
近年来,国际顶尖人才陆续选择回国发展屡上新闻头条,在学术领域,越来越多的顶尖学者放弃国外终身教职,全职回国发展。
上世纪80至90年代出国留学并留在国外工作的华人科学家最深有体会,那时候选择出国是理性使然,中外科研实力差距巨大,国外能提供的资源是极为丰富且吸引人的,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能努力作出开拓性的成就。
而如今,中国基础科学越来越扎实,能提供到的支持不比国外少,因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选择回国发展。
此外,美国近年在执行“中国行动计划”,也加速了这一进程。自2018年起,美国发起了主要针对华人学者的“中国行动计划”,大肆调查在美华人学者,并意图割裂他们与中国之间的联系。部分华人学者在美国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如陈钢、胡安明、陶丰、陈宙峰等知名学者。
在这种大环境下,在美华人的处境并不好,不少优秀的华人学者放弃美国顶尖大学的终身教职选择回国发展,仅2021年选择回国的学者就增长了22%。
2022年10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宇,发布了一篇报告指出,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的趋势在增强,美国科研人才流失到中国的现象已存在一段时间,在“中国行动计划”之后,这一现象更为普遍。
此次孙立成、谢晓亮两位科学家大咖转为中国国籍,或许会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将加速这样一个趋势:优秀的华人学者或许会加速回国。
2.越来越多的华人科学家放弃美国顶尖大学的终身职位,仅2021年就增长了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