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已圆满闭幕,本文分别从关注度最高的“双减”议题,以及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议题,与大家一起回顾“两会”上提出的建议、建言!
“双减”政策下,部分家长仍存在“我的孩子减,别人的孩子不减,那我就吃亏了”的心理。这种担心直接导致家长不配合学校,不配合“双减”,学生回到家里,依旧是写不完的作业。
代表陈爱莲建议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摈弃“唯分数论”“唯名校论”的功利短视的错误观念,减少教育焦虑,重视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
当前有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认为“育人”就是“育分”,甚至担心完全按照“双减”要求去做会影响学生的分数。
委员施卫东认为,转变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观念,推进考试改革是关键。只有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面打破“唯分是从”“以分取人”“分分计较”的困局,探索中考引入素质学科过程性评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各界的教育焦虑,降低中小学生及家长在升学考试方面“提优补差”的需求。
委员姜军建议,要积极推进中高考以及与之对应的招生录取改革,改进考试方式,减掉那些单纯靠“刷题”就能取得高分的题目,增加体现学生思考能力、实践能力的题目。
“双减”政策推进中遇到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理念偏差或利益关联等,导致执行尺度不统一、推进不平衡;还有的教培机构虽然表面拥护,但也有暂避风头、过段时间卷土重来的打算。
委员马志武建议,应考虑尽快启动修改义务教育法,将有关减轻校内作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的内容纳入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为推进依法治教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委员朱晓进建议要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解决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动力问题;同步深化中高考改革,确保考试导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
“双减”实施后,教培业“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不少教培机构教师以前是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希望回归公办学校。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允许这些脱编教师“重新建档”取得事业编制。
为了保障坚守公办教育岗位的教师利益,代表张咏梅建议公办学校教师编制“逢进必考”的原则不应打破,对教培业教师回归公办学校要科学设置招考条件。同时,要充分考虑公办学校在职教师的权益。在教龄认定方面,对“脱编”后重新“进编”的教师,建议将之前的教龄“归零”。
学前教育应该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普及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将有助于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
代表蒋宇霞认为,义务教育具有的强制性、基础性和普遍性等特点,与学前教育的特点相契合。蒋宇霞建议,“当前,民众对学前教育的主要诉求就是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将幼儿园纳入‘十二年义务教育’体系内十分必要。”
代表周洪宇建议,“ 缩短小学年限 ”,学制改革可将现行的 “ 六三制 ” 逐步改为 “ 五四制 ”,并允许在局部试行 “ 五三制 ”,使学制更加灵活多元、富有弹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受教育群体的不同需要。
“课后延时服务”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为了破解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难题,应打造成真正的惠民工程,不应再增加家庭教育经济负担。
委员佘德聪建议进一步修订九年义务教育法,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政策,全国统一免除中小学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收费,改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补贴等方式实现免费提供课后服务;建立中央财政增加中小学教育课后服务专项基金,对地方财政实施统一支付补贴。
委员胡卫建议优化课前方案设计,规定教师课内讲完关键任务,将非重点、较耗时、需多次训练的内容,在课堂短讲但以课后作业形式让学生温习。
对于教研组、教师备课不力,可考虑在全校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与此同时,应探索课后补差辅优,利用目前中学“三点半”以后的延时服务,对于“吃不饱”的学生进行辅优,解决学习重点难点问题。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教育部也在推动“双增”,即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代表王填建议,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善劳动课教师的岗位设置,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生活化、探究化。优化劳动教育课程、教材设置。保证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2课时,初中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将劳动课开设情况、师资情况、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结果等纳入教育督导范围。
针对作业问题,代表王家娟建议“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还要“调结构、提质量”。作业设计要兼具多样性、新颖性、分层次,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
教师交流轮岗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委员王欢提出,鼓励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积极开展深度交流活动,引领各中小学以参与交流轮岗的骨干教师为纽带,在教师“流出校”和“流入校”之间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实现组团式、捆绑式发展。
代表张常宁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的内容她印象深刻。
张常宁建议在一些地区试点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省统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并将该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
代表别必亮建议,鼓励更多高中开设俄语日语等小语种课程,加大对学生选择小语种学校教育的宣传力度,并适当限制普通高考非小语种课程学习的考生报考资格,避免影响高考公平。
政协委员徐景坤建议,应该从教育、公共设施建设、医疗、福利待遇等多方面形成合力。他建议,大学本科阶段实行4年至8年弹性学制。
现有四年制大学学制下,大学生有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且无固定经济来源,结婚条件不成熟。如果实行弹性学制,能给予有结婚意愿的大学生学习和组建家庭的时间自由。
①横向要融通,实现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的横向贯通,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
②纵向要畅通,要打通断头路,畅通职业的升学渠道,特别是要以能力和实操作为导向,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并使它成为职业本科、职业专科招生的主渠道。
此外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很重要的是要使职教毕业生在就业、落户、薪酬待遇等方面能够享受和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的待遇,以此来扭转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缓解家长的焦虑。
一是对3岁至6岁的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要扩大招生,比如让残疾儿童进入到普通幼儿园学习;在特教学校开设学前班。
二是在职业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比如加大课程的开发、开办职业培训班、完善职业学校的办学体系等,为残疾儿童融入社会找到出口,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方便更好地融入社会,真正实现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