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疫情,经历了停课不停学,经历了高考延期等,深圳市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在上级领导的深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会员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始终保持着健康、稳步、持续的发展势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协会共有会员单位816家(主要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组成),预计2021年突破1000家。
同时,2020年也是教育新政频出的一年,我们迎来了强基计划,迎来了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的加强,迎来了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2020年教育领域着重治理了哪些问题?2021年的教育发展将有哪些新动向?我们在这里一起回顾和展望。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
目前已有36所试点高校实施“强基计划”招生。“强基计划”选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既是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也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
主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劳动教育的边缘化、异化,根本原因在于对劳动价值认识不清。劳动教育的核心,应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负面清单共涉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六门学科,清单要求这六科目培训不得超出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段要求,禁止提前教学与测评,培训内容不得超出本地区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的难度,禁止在寒暑假培训下学期教科书的知识内容。理科科目禁止使用繁、难、偏、怪的练习题。
超前培训、超标培训,加重学生负担,影响教育公平。抢跑未必先到,希望负面清单的出台,能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
主旨: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
保证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强化评价导向作用、强化校内激励作用、强化学校文化引领作用、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注重选优配强校长、注重加强条件保障、注重拓展社会资源、完善宏观管理、完善内部治理、完善社会监督。
对学校管得太多、干扰太多,激励不够、保障不够,这些影响和制约中小学办学活力的问题,期待这一《意见》能解决。权力如何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学校新招录教师、行政人员、勤杂人员、安保人员等在校园内工作的教职员工,在入职前应当进行性侵违法犯罪信息查询。在认定教师资格前,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应当对申请人员进行性侵违法犯罪信息查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做好在职教职员工性侵违法犯罪信息的筛查。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创新挖潜编制管理,提高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的使用效益;畅通城乡一体配置渠道,重点引导优秀人才向乡村学校流动;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乡村教师;拓展职业成长通道,让乡村教师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地位待遇,让乡村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关心青年教师工作生活,优化在乡村建功立业的制度和人文环境。
点评:提高地位待遇,提升发展空间,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
实施免试认定改革的高等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分类对本校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考核合格的2021届及以后年份毕业生可凭教育教学能力考核结果,免考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部分或全部科目。
在疫情之年的特殊背景下,这一政策给师范生就业打下“强心针”,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选择师范专业,迈入教师行列。
主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不得以升学率考核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评价教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评价学生,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对于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
九、《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
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深化教学改革;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推进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
主旨: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规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
科学公正参与招生、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关学位论文质量。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今年,媒体曝出有研究生导师存在师德失范、学术失范、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关不严等问题。《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为导师指导行为划定基本底线年,十大教育新动向
2020年9月22日,在习主持召开的谋划“十四五”第七场座谈会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618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下一步,将用好防疫抗疫形成的教育资源,持续深入推动各地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延期开学,开展线上教学,在线教育在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也折射了诸多问题,如网络运行保障能力存在不足,体系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以及线上教育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不足等,众多教育专家深入思考“后疫情期的在线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应从长远出发,作为战略工程,加快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使用,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提出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进一步推动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积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改变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现状,改变片面应试教育倾向。
下一阶段,将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稿高度关注生命安全教育。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课程教材系统设计,
下一步,将推动编程教育纳入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并进一步培训提升相关教师软件编程能力。
中小学是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重点。教育部表示,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对中小学生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能有效保护和促进其身心健康,将在学校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提高儿童青少年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提升公共卫生安全素养,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强化教学体系,完善咨询体系,加强干预体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兼职工作队伍及专家队伍,通过专业化培养和系统化培训,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相关技能的工作指导,提高心理健康教师水平。三是逐步完善多元参与的协作机制,加强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的关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筛查干预联防联控机制,试点建立“监测发现-风险研判-危机干预-康复结案”干预模式,推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下一步,将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做出新贡献;将继续依托“国培计划”开展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在有关项目中设置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内容
提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培训,配齐配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队伍,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健全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