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党和军队与山东人民生死相依、同仇敌忾,形成了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鲜明特质的沂蒙精神,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在齐鲁大地的具体呈现。2013年11月,习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牢记习嘱托,老区人民在省委领导下,踔厉奋发、创新求索,沂蒙老区呈现一派盎然生机。
从今天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老区新貌》,跟随记者一起走进今天的沂蒙大地,感受老区的时代新光彩。今天请看第一集《“小推车”推出发展新高地》。
沂蒙山区这片壮阔秀美的风景,过去孕育出沂蒙精神,如今滋养着临沂人的幸福生活。沂河岸边的滨河大道上,市民自发组成的闪电骑行俱乐部,成员有五百多人;做物流生意的王友富夫妻俩,每三天就要跑上20公里;创业顺利的石学磊一家三口,几乎每个早上都会来这里休闲漫步。
临沂市民 刘丽:如果说你十年前来河边看一下的话,棚户区还是有的。居住环境上就改善很多,生活质量也很好。
临沂市民 王友富:(以前)我们都说我们是沂蒙老区的,人家都说穷是吧?现在你到(全国)各个地方,都有鲁Q(临沂市车牌号)。
根据最新统计,临沂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了三百万,位居山东第二位。滚滚车轮,既是老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百姓踊跃支前的精神象征。当时沂蒙根据地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多名英烈血洒疆场。
沂蒙干部学院教研部主任庄纪旭:支前小推车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成为沂蒙人民坚定跟着走标志性的精神符号。它深刻体现的其实就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岁月荏苒,小推车在今天的沂蒙老区几乎已经看不见了,但它代表的沂蒙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通过广泛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老区55.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走上了小康路。在莒南县茶溪川田园综合体,这片150亩的茶园,过去由茶农分散种植,好茶难卖好价。现在,通过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企业进行品牌经营、市场推广,村民收入大幅提升。
莒南县洙边镇环河崖党支部书记 刘树传:(村民)流转每一亩地有1000块钱,还可以在合作社里边采茶、炒茶、公益性岗位都有。
“十四五”时期,山东优先将革命老区县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激发老区乡村振兴活力。茶溪川田园综合体就不断得到省里的助力。
莒南县洙边镇党委书记 王玉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资金3,000万,为我们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极大地激发了企业主体投资的积极性。
从城市崛起到乡村振兴,踏着时代脉搏,党的十八大以来,沂蒙革命老区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鲁南高铁建成通车、临沂机场改扩建、一批公路项目相继竣工,原本闭塞的老区和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茶叶等老区好品可以直达全国所有区县,物流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0%至30%。
临沂市道路运输服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刘乃增:发展立体大交通,构建综合立体的大格局,打通全方位的这种物流的通道,增强临沂物流的集聚效应。
不久前,满载轮胎、铁丝网和胶合板等物资,临沂首次开通了至蒙古国的中欧班列,为老区外向型企业畅通了一条新的国际贸易通道。作为山东重点建设的3个欧亚班列集结中心之一,临沂市已开通了5条国际铁路物流线路。
中铁高速物流(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云鹏:积极推行班列加园区、班列加贸易这种运贸一体化运作,把原材料通过中欧班列运进来,把临沂的产成品运出去,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2021年,临沂市经济总量首次突破5000亿元,是全国革命老区中的第2个。薪火相传的沂蒙精神,正继续在新时代开拓创新,与时代同频,与国家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