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服务于乡村振兴?如何让老百姓在田间地头多一份营收?种植收益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影响到食品安全,限制农业和农村发展。
南昌大学于2015年5月成立“稻渔工程”团队,以振兴乡村为使命,以产业扶贫为目标,依托南昌大学水产学科和江西省水产动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数十年科研成果,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了“稻鳖共作”、“稻虾连作+共作”、“稻蟹共作”、“稻蛙共作”、“稻鱼共作”和“稻鳅共作”6类综合种养新模式,拥有14项核心专利,创新“八字经”种养法,实现亩产百斤渔、千斤粮、万元钱的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52.8%,减少农药使用量58.6%。
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以“政府+项目团队(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提供全套独创且领先的“八字经”技术服务,实现龙头企业的效益提升,从而达到振兴乡村、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
1、构建产学研平台,打造科技扶贫团队,为科技扶贫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南昌大学水产养殖专业作为江西省特色专业、首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及江西省卓越人才培养试点专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综合型水产业人才,推动现代水产业科技创新,服务环鄱阳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把学校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同挂钩扶贫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水生生物资源优势和政府产业布局紧密结合,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师生团队通过落实科技推广示范,大力挖掘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努力拓宽精准脱贫、持续发展之路,在扎实有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了科技生力军作用。
团队先后获得并完成各类国家级科研50余项,获得专利3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发表相关论文400余篇。多年来,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发展现代水产业的科研队伍,获批江西省水产动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和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定期进行人员培训,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稻渔工程团队定期针对合作企业养殖技术人员、承包户以及贫困户开展培训,加强新技术学习,增强当地群众科技意识。稻渔工程团队的专家和青年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考察调研,对当地土壤、气候、水质各方面进行分析,因地制宜为不同地方推选稻渔产业最适宜的种养产品。同时组织专家教授实地举办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召集贫困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把“养什么、怎么养,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说清楚、讲明白。培训结束后,及时跟进培训效果,对贫困户进行回访指导,实地帮助解决种植、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抚州市、九江市、南昌市,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分别举办“首届鄱阳湖泥鳅产业技术论坛”、“首届鄱阳湖虾蟹产业技术论坛”和“首届鄱阳湖蛙产业技术论坛”,这几项免费技术培训活动均得到广大贫困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称赞。
3、帮助规划与指导田间改造工程,实现规模化开发。实地考察,因地制宜,设计不同种养模式,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为依据,为构建稻渔共作、轮作模式而实施的稻田改造,包括进排水系统改造、沟坑开挖、田埂加固、稻田平整、防逃防害防病设施建设、机耕道路和辅助道路建设等内容。让传统的水稻田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又能养殖出水产品,大幅提高稻田产值。
4、经过多年研发,依托江西省水产动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以鄱阳湖系列水产品为主,提供丰富且优良的备选品种。稻渔工程团队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模式的种养需求,历时近二十年,先后培育出“英明甲鱼、添鹏甲鱼、鄱阳湖甲鱼、鄱阳湖大闸蟹、鄱阳湖清水虾、鄱阳湖石蛙、萍乡红鲫、荷包红鲤、鄱阳湖鲫鱼、池蝶蚌”等13个特种水产养殖新品种,为企业和贫困户提供丰富且优良的备选品种。新品种生长速度比普通品种快(英明甲鱼比日本甲鱼快27.8%),且抗病能力强(英明甲鱼成活率为97.6%)。
5、提供饵料投喂技术服务。稻渔工程团队根据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自主研发出高效饲料及科学投喂方法,以及饲料配方,大幅度降低养殖成本。改良饲料配方,采用梯度饵料训饲方法,通过梯度逐步改变因不同养殖时期而采取不同的具体饵料配比比例,可极大的减少了水产动物因为添加配合饲料而导致的应激反应,降低了病害的发生,有效提供亩均产量。
6、提供病害防控、养殖密度调控相关服务。稻渔工程团队提供种苗放养及病害防控方案,通过“苗种放养前做好消毒工作,定期使用生石灰消毒,每日巡塘防止敌害,发病控制以防扩散,对症下药进行治理”这五个步骤做好每个养殖阶段的病害防治服务,能够有效抑制水体病菌的大量繁殖,对发病群体进行早发现早治疗,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同时为不同品种提供科学的养殖密度,使其养殖密度合理化。
7、循环生态养殖+精细化管理,养殖全程可追溯。稻渔工程团队经过多年试验总结出一种循环生态养殖方法,利用微生物发酵菌降解畜禽粪便以及农作物废弃物生产活饵及发酵饲料的同时,又可有效分解各种有害物质,对各种物质实现循环利用,以达到循环生态养殖。同时结合水产养殖智能监控系统+可视化监控系统,做到实时监控水体pH值、氮磷含量、溶解氧、水温等数据,对养殖环境实施动态管理,实现全程可追溯。
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以“政府+项目团队(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帮助19家省内龙头企业实现经济效益3-5倍的巨大提升,合作企业年产总值超10亿。先后帮助九江凯瑞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帮助江西神农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全国首个稻渔综合种养院士工作站、帮助江西添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为“江西省南丰县龟甲特色小镇”核心示范区,帮助一大批企业成为行业翘楚,直接技术服务面积高达74660亩,辐射推广面积高达20万亩,遍布江西革命老区20多个县(区),并与合作企业成功帮扶1513户4343人走在脱贫致富路上。
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帮助农民切实掌握稻渔综合种养的相关技术,先后3次主办“鄱阳湖特种水产产业技术系列论坛”,在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故都瑞金、苏区吉安市、抚州市、鹰潭市、上饶市、九江、宜春等地连续三年开展一系列技术指导与合作,开展技术的培训超过50次,总受益人群超过5000人次,并探索出一条适宜江西革命老区农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九江凯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南昌大学先进的“稻虾共作”与“稻蟹共作”技术,其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减少50%以上,在3年内,其养殖面积从3000亩增至28000亩,其中稻虾共作田地的亩产值从原来的2100元提高到了8600元,亩均纯收入从1360元增至5800元。扶贫人数从52人激增至2664人,贫困户收入从2170元激增至5800元,扶贫效果显著。公司也于2018年成功成为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2、江西神农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全国首个稻渔综合种养院士工作站)
在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的帮助下,江西神农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全国首个稻渔综合种养院士工作站-鱼米农夫院士工作站,本团队属于桂建芳院士的地方院校技术服务团队,直接对该基地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在2年内,该公司的“稻鳖共作”基地,其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减少50%以上,其养殖面积从300亩增至1010亩,亩产值从原来的9000元提高到了23000元,亩均纯收入从5000元增至12000元。扶贫人数从11人增至47人,贫困户收入从2500元激增至7200元,扶贫效果显著。
江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公布了第二批22个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南丰县龟甲生态小镇榜上有名。龟甲生态小镇核心区江西添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本团队多年技术服务企业,从甲鱼良种选育、甲鱼种质基因库、保护环境友好型甲鱼健康养殖、稻鳖工程、莲鳖工程等诸多方面提供全套技术服务,合作面积2000亩。
2018年5月9日,省委书记、省长刘奇深入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技服务企业江西南丰县添鹏生态园调研。刘奇详细考察了龟鳖养殖和水质保护情况,走访了省科技特派团工作站,并听取了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洪一江教授关于推进学研产用结合、建立中国甲鱼种业基地和环境友好型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实现江西龟鳖产业发展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成效的汇报。刘书记勉励同学们要努力学习,通过创新学习和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稻渔工程团队先后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的高度赞赏,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彭泽县水产局、湖口县水产局、南城县水产站、余江县水产工作站等相关单位的发文肯定。并获得新华社、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西日报、江西卫视、江西五套、大江网、江西教育电视台等多家社会媒体关注。
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的青年大学生传承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承担新时代兴农重任,为践行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筑梦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