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牛奶”现象是资本市场里一个隐喻,社会生产力的过剩,产品供需颠倒销售不出去,商家们“宁愿到河里也不愿降价出售”。
这一点倒是跟中国房地产市场很相像,楼市在经历10年发展后,开发商不断建造已经让市场现存商品房过剩,同时由于高房价存在刚需也买不起,整个市场恍如深陷“买不起卖不掉”怪圈。在这种情况下,房价是否已经到了“不跌不行”的境况?
5-6月楼市形势一片大好,丝毫看不出经济萧条背后影响。特别是6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70城房价统计数据》里有近61城房子大涨,上涨率是80%意味着每10个城市中就有8个是大涨。不过,这也仅仅只是表面现象,在房说君看来楼市“倒牛奶”的特征已经浮现了。
进入7月后,各城市陆续发布最新楼市调控政策,深圳、宁波、东莞、长春、杭州、南京等地相继出手,房企其实已经进入低利润状态;其次今年是房企偿债高峰期,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经济在今年受疫情影响而大萧条,企业难以运营导致员工被“辞工潮”波及没了收入,房企面对融资难、资金链断裂、偿债压力,再加上购房者购房意愿不足,房价虽然涨了但实际卖出的却少了。
曾经资本市场是生产力过剩,宁愿“倒掉牛奶也不愿低价贱卖”中国的楼市却是倒过来,现在商品房存量太多甚至滞销但开发商就是不愿意“降价贱卖”。人民法院公布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15日全国共有304房企申请破产,以平均每天就有16家开发商倒闭。其实国内住房早已供应过剩,西南财经大学2018年报告披露,全国住房约有8亿套左右,以每年25%空置率来计算就等于有2亿套房被“空置荒废”,这跟资本市场“倒牛奶”特征很相像,我们生产力也已经过剩。
短短半年时间内304家开发商倒闭,房说君以为,只要这些房企不再死扛活撑愿意降价出售的话,至少资金链不会破裂能够撑过这个“寒冬”。不过现实却是房企宁愿破产,也不降价抛房自救,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21世纪经济媒体报道,央行在近日给各大商业银行下发《开展线上联合消费贷调查》的紧急通知,这份文件主要是对目前商业银行“消费类贷款做数据统计”,还将花呗以及借呗的借款数据、不良率以及透支信用卡问题纳入调查统计范围,对于楼市来说这是一场显得“利空”信息。
很简单,就是要阻止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领域。无论是银保监会在7月中宣布互联网个人信用贷不得超过20万,还是前几日国家招考房地产会议上,都明确要求了要做好房地产金融机制审核管理制度,严控增量、稳住存量的词语。
对于楼市来说,什么最重要?当然是现金流,尤其是目前市场缺乏足够购买力支撑下,房企想要融资、炒房者要囤房、中介机构要炒房,唯一能做的途径无非就是经营贷、消费贷等渠道。所以官方从切断现金流开始防止资产泡沫出现,早前银保监会已经对部分商业银行违规资金审查做出了处理,在房说君看来,央行、银保监会还会给各大商业银行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核批复,可以说楼市再添变数,也是新的“利空”,因为钱都被“掐住”了,没钱能干啥?
只有房地产才能挽救中国经济?在房说君看来,这个答案是否定的。相反,房地产非但不能挽救中国经济还会让它更加危险,因为房价太高导致老百姓买房困难,甚至背负沉重房贷,试想下工薪阶层每月要还高额房贷还要生活,哪里有钱再度消费?中国目前消费率只有39%,比印度的66%还要少甚至我们居民消费力还不如印度。
经济参考报在7月27日发表《房住不炒实干兴邦》评论“讨伐”楼市,央媒指出投资房地产获利已经轻松超过实体制造企业1年营业额,房价上涨也影响企业支出成本同时对社会资金有虹吸作用,减少了实体企业融资让他们没有足够资金研发、制造、开拓市场等,央媒甚至一针见血指出必须要向房价炒作说“不”。
经济日报也发表了《不靠房地产,经济难回暖?绝非如此》报道,央媒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在转型升级,在目前经济萧条下也没有依靠房地产来拉动投资,相反国家还不断出台相关调控政策。经济日报认为中国经济要摆脱对房地产依赖,大力发展实体制造新兴企业,才能推进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
然而在房说君看来,2大央媒集体发声“讨伐”楼市的观点可谓是一针见血,高房贷积压居民消费力也导致经济无法持续增长,这一切源头就是“高房价”,所以市场已经到了“不跌不行”的状态,高房价不跌高房贷难题就无法解决,居民无法大量持续消费,拉动内需推涨经济有何从说起?
房说君有话说:老百姓的消费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基础,当高房贷对大家产生消费挤出的时候,它就已经危害到经济增长,高房价已是不得不跌。面对这次央行对消费贷款紧急调查,楼市将迎来新的“利空”,或者说2大央媒集体发声“讨伐”才是一针见血指出中国经济到底要不要考房地产问题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