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地产金融“16条”之后,昨天晚上,证监会官网发布“资本市场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答记者问。
其中,涉及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这也是自上轮调控之后、2018年10月以来,再次启动上市公司房地产股权融资。这意味着代表股权融资的“第三支箭”正式落地。在昨晚利好刺激下,今天地产、物业板块股票又噌噌噌上涨。
熟悉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都知道,通过股权融资,借钱方是不需要直接还钱的,也就稀释点股权。这对掌握了上市公司控股权的地产公司来说,低廉的融资成本是真利好。
前两天,万科、碧桂园、龙湖集团、新城控股、旭辉、金地等房企,纷纷宣布获得银行不同额度的贷款授信。这些知名房企中,获得贷款授信最多的万科,达到2000亿额度。
财联社发布消息说,从地产金融“16条”发布之后,各银行给地产商的贷款授信总额,已超过1.2万亿。
从钱荒到钱多,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不知道那些已经在这一轮洗牌中倒掉的开发商,尝到的是怎样的味道。
只是对于上下产业链来说,要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可能仍需要时间。昨天有开发商合作商看到媒体发布的《突然!开发商的钱就多到花不完了!》稿件后表态:“真的吗?只有开发商回款了我才信。”
这个地产合作商的观点,代表着地产行业上上下下的各种声音。有供应方说,真被搞怕了,在地产圈混了那么多年,公司的利润都成了应收账款,而且是不知道何年何月可以收回来的账款。
细看证监会对放开股权融资的具体规定,此次房地产再融资的开闸也是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进行的,依然有严格的限制。
证监会股权融资调整优化5项措施,其中第一条为“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即允许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实施重组上市,重组对象须为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
后面开发商不会担心融资的难题,但是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哪些人会再来买房?
前几天,听见因疫情在家的邻居与家人聊房子的问题时,邻居情绪激动:现在还去买房,除非脑壳有问题。疫情三年,加上地产大幅回调,让很多人再也没有勇气和实力买房。
疫情前夕,上游新闻记者探访过重庆楼市购房主力的真实现状:当下有勇气买房的,要么是根本不受市场调控的真正有钱人,手上还可以拿出大把大把的现金;要么就是确实需要有房子住的,但这部分人手上,大多只有十多二十万甚至几万的真刚需;此前购房的主力大军——中产,在疫情和市场预期之下,依然缩着头不愿意出来。唯有工作稳定、收入稳定的大前提,中产的消费预期才能被重新激活。
除非有人打保票说,今天买房1.8万一个平方,明年的今天可能就是2.8万甚至3.8万,但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谁又敢打这个保票呢?
从行业的角度看,不管这只“尿壶”最终能够接到多少尿,但行业肯定还是会一直存在,只是装多装少的问题了。
从融资开放领域来看,也并不是为了保全整个行业的公司,而是针对兼并购作出的具体举措。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存活企业,将是真正稳扎稳打公司的天下。高杠杆、靠大规模扩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剩下的是精耕细作、细水长流的少部分企业的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