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于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习李强作重要讲话。何立峰作总结讲话,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北京市、辽宁省、湖北省、四川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过往20余年的总计6次金融工作会议,本次兼具参会领导最为全面、领导讲话最全面——、总理、分管副总理皆有讲线年第五次和本次);参会政治局常委人数和比例最高(100%,七位全部参加,仅有2002年第二次和本次)。
第一段的论述和总结,一般往往可以体现高级别会议的题眼。如2017年的题眼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2017年围绕这个题眼展开三个层面的对应落实路径,分别是脱虚向实、去杠杆、强监管。本次题眼是“金融高质量发展”。
通稿中提及:强调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2017年第五次会议也有该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从2012年第四次就开始强调服务实体是根本目的、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并非第一次提及,2017年第五次会议也有此论述),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相比过去提及金融创新,本次增加了“法治化轨道”的约束),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通稿中提及:同时要清醒看到,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金融系统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从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到未来五年的工作大方向——继续防范化解风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金融反腐、全面监管、金融系统提高政治站位,其中“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中之重。
其次是导向的高质量。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题眼是科技自立自强,所以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
再次是机构定位的高质量。通稿中提及“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金融机构的定位更加清晰。
首先是强调“全面”监管——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b)地方债务风险,需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c)地产风险,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强调发挥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发挥好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实属地责任。后续该机构的表态、文件需要系统性重视。
a)会议结束后,一行一会两局(央行、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外汇管理局)、政策行、国有行等大概率要紧密召开学习会议。2017年,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于7月15日(周六)结束,相关部委及金融机构于下一个工作日(7月17日)迅速召开学习会议。部分机构结合金融工作会议安排,明确细化了未来的工作重点。如央行的学习会议,明确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办公室设在央行;原银监会会议,明确未来将重点防范影子银行业务,整治同业、表外业务等。
b)中央金融委员会后续召开的会议。参考2017年,新一届国务院金融委员会在次年7月成立(受换届影响),之后7-9月,连续召开四次会议,部署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
c)相关部委每年1月左右的年度工作部署会议,可能会有更具体的安排。如2018年1月,保监会年度会议就明确用三年时间,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银监会详细部署10项工作任务。
d)每年10月份,央行行长向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2021年人大常委会新规定,之前并未有公开通稿可查阅)。报告会公布此前金融业运行情况和监督管理工作情况、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情况、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隐患情况等,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2022年、2023年,央行行长已连续两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10月31日发布的报告《【华创宏观】8点理解及后续政策跟踪方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极简解读》。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来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华创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