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产品运营画布」,我们可以设计出一套产品和运营手段结合的系统方案。但是流量「用户」怎么来?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否则,没有用户,方案再精细,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可以把渠道看成连接我们产品和用户之间的管道——我们的产品,通过渠道投放,触达用户。
跟我们的产品服务是什么,我们在哪里投放,投放的内容是不是足够优质有趣,我们的品牌边界「用户认不认识我们」,都有关系。
在这里我们要把这个公式里面的要素拆得明明白白的,好让大家真的可以收获好的渠道投放效果,起到「为我所用」的作用。
首先,来说说我们常见的渠道流量,一般分为3种类型:流量曝光型、销售转化型、品牌提升型。
流量曝光型渠道,是在潜在用户「还没有成为我们的用户,但对我们的产品有需求的用户」面前,获得用户对我们产品和服务的认知。
一般流量曝光型渠道都是展示型广告的平台。比如说,有段时间电梯里天天都在放的「有问题,上知乎」这样的分众传媒,又或者我们在机场、地铁、电视、商场上看到的大幅海报、视频。
还有我们在电脑上的弹屏广告,朋友圈的广点通投放广告,又或者,在App里看到的开屏广告等等,这些以我们被动接受为主的展示。
还有最近两年兴起的小红书博主、微博博主、vlogger、抖音达人这一类网红,有些也可以归为流量曝光型。
比如线上的百度搜索、淘宝直通车、分销渠道、联盟渠道、卖货播「博」主,线下的商场、超市等,都是直接可以给我们带来效果、贡献收入的渠道类型。
品牌提升型渠道是为了提升我们在用户心中的形象和逼格,让用户对我们产生信任。
还有一种少花钱的方式,跨界合作。最近两年,大家的市场费用都收缩了,这个就变成了性价比很高的一种方式。
划重点:渠道的价值并不是单一的,有可能以上三种价值都具备,只是其中一种价值是这个渠道的主要价值。
仔细比较,其实「有钱有知名度的品牌」、「有钱没知名度的品牌」和「没钱没知名度的品牌」投放的优先级是一样的:
,当下对流量曝光的需求一定不是第一位,而是要赶快享受品牌知名度的红利,把销售业绩做起来。这个时候还不赚钱,一定就是在耍流氓。
,既然没有充足的预算,那就要先做好销售转化型渠道,花出去的钱能够为品牌带来更多的收入,品牌才会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和钱来做渠道推广。
,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赚钱,用少量的投入转化,获得精准少量的用户, 将用户的客单价提升上来,并且服务好用户,获得这些用户的信任和持续购买。
划重点:当销售转化型渠道遇到瓶颈的时候,就是品牌触达边界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结合品牌提升的动作。
初创公司,只要把销售转化型和品牌提升型这两种类型的渠道做好,就可以得到很长时间的增长。
流量曝光型渠道一般需要持续投放大量的市场费用,「有钱没有知名度的品牌」,可以通过大量的流量曝光,让用户先认识我们的品牌。
比如当初的脑白金,把大量的钱砸在CCTV-1黄金段,洗脑式地在用户面前收获曝光。
如果,你们品牌已经完成0到1了,这个时候要好好推广,需要把渠道搭建起来,弄些自然用户以外的流量进来,怎么办?
我们可以运用「产品运营画布」里的场景,梳理出用户使用我们产品的场景都有哪些?用户群体可能有哪些?我们应该在哪些渠道上去找他们?
对渠道流量有了初步的分析,我们不知道有哪些渠道可以选择,比较高效的方法是问圈子里有经验的人,或者是付费咨询一些大佬。避免走弯路。
市面上有很多工具可以协助我们调研竞争对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如果要看竞品在微信生态内的流量来源。可以在微信里面搜索竞品的名称和产品,看看到底是哪些公众号在推荐竞品。
如果要看竞品在网站方面的来源,可以使用一个叫「similarweb」的工具。
同时,知道了竞争对手的情况,还要知道我们自己的情况,我们历史用户是从哪里来的?这也很关键。
在书中,我们把这个表格里的所有要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也举了很多场景来帮助大家认识。篇幅有限,我把重点内容梳理在表格里了。
另外,需要注意:在选择合作渠道的时候,用它可以筛选和判断渠道。在不同业务目标和投放重心下,看不同侧重的指标。
那用什么内容跟用户进行对话就很关键了。一个优质的内容和一个差的内容,吸引的用户和量级千差万别。
就拿地铁渠道来说,同样的位置,网易云音乐做出过刷屏级的案例,而很多品牌也花了一样的钱,却无人问津,没有用户记得。
每一点都要思考思考再思考。就像最近钉钉App,在被一群小学生黑了之后,这个亿级用户量级的App,App评分一度被拉到1.5星。
钉钉做了一次完美的公关。渠道选择了B站、微博,那些打一星的熊孩子用的APP全铺开。
在内容上,用熊孩子世界的语言对话交流。比如你们都是我爸爸…我还是个5岁的孩子…少侠们请饶命…
我们肯定不能干每次都买流量的事情,毕竟流量越来越贵。所以,要珍惜每一个流量。
所谓私域流量池,就是随时随地可以触达用户,并且直接向用户传递信息的地方。
目前最重要的依然是微信生态内的「三件套」:微信个人号、微信社群、微信公众号。
私域流量池也有黏性高低之分,就拿这个三件套来说,最强调是个人号,如果你加了我的个人号,我可以随时随地跟你发起对话,我们还可以围观彼此的朋友圈,黏性势必是最强的。
除此之外是微信社群,我们在群里可以无限次对话,如果你没有屏蔽的话,还可以在里面讨论很多。
再次之是公众号,你来看来我,给我点了一个在看,或者没有,然后就走了,你说是不是?
转发的前提,我们一起来看看:转发要有基数,如果只有几个用户,掀不起风浪。所以,我们想要调动用户转发,就要把用户累积到一定的程度。
擅长餐饮品牌营销的徐露老师说过一个数字:在餐饮行业,1000个活跃粉丝,可以引爆一个品牌;不同行业,差别略微不一样。
当我们有足够的用户,昨天「产品运营画布」里提到的「转发」的相关方法论就可以登场了。
本文节选自王静秋、黄若悦、刘晓月 合著书籍《产品运营新物种》。帮助业务从0到1个亿的系统性神奇算法,说清楚百度、阿里与运营的双料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