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航天科技集团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0年)》,对2020年航天活动进行了盘点,并公布了2021年宇航计划。
在《蓝皮书》发布会上,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林益明介绍,今年中国航天发射和飞行试验次数再创新高。航天科技今年计划安排40余次发射任务,从“30+”迈向“40+”。
近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以及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任务分别顺利通过出厂评审,标志着空间站建造即将转入任务实施阶段。
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副部长李峰表示,目前,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空间站核心舱、天舟二号已经抵达海南文昌发射场,计划于今年春季执行空间站核心舱的发射任务。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在长征五号B首飞之后,我国将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其间,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和货物补给。
此前,我国载人航天通过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从无人试验到载人飞天、从单船飞行到多器对接组合飞行等重大跨越,让11名航天员遨游苍穹。
目前执行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首批航天员乘组已进入强化冲刺训练阶段,正在着重开展出舱活动等训练。
今后两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预计实施11次发射任务,密度之高,任务之重,前所未有。
2月24日6时29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
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停泊轨道上运行约3个月,进行科学探测,同时为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做好准备,到达火星后将实施中国首次火星“绕、着、巡”探测。
长征六号甲火箭是我国首型固液结合新一代运载火箭,充分利用固体动力推力大、时间短,液体动力推力稳、比冲高的优点,使固液体动力实现“跨界合作”,可执行多种轨道发射任务。
除了空间站发射,航天科技2021年还将发射海洋二号D卫星、中星9B卫星、风云三号05星等多颗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业务卫星。
满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广播电视、气象等各个领域应用需求,助力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
△2021年2月24日10时22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林益明在发布会上表示,全年发射计划中包括7次左右商业发射任务,航天科技今年将对外发布运载余量信息,向商业用途提供发射和搭载机会,满足市场对微小卫星的发射需求,推动商业航天健康发展。
△2020年11月6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10颗阿根廷NewSat遥感卫星在内的1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首次执行整箭级的国际商业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资产经营部部长万彦辉此前表示,截至2020年11月,我国现已进行了50多次国际商业发射,完成在轨整星交付14颗,商业航天正成为我国高科技产品“走出去”的名片。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博、国家航天局新闻中心微博“中国航天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