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时政新闻军事新闻时事新闻科技新闻房产新闻教育新闻旅游新闻
相关文章
 科技日报总编这几句话 咋反响…
 刘亚东任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图…
 数字赋能 暑期“玩”出新花样
 甘肃甘谷:科创普惠教育打造…
 【教育资讯】2021年全市中小…
 你好教育早新闻来了(202204…
 你好教育早新闻来了(202202…
 搜狐焦点房产百科上线 打造房…
 不动产登记小知识
 购房小知识:首次购买房子要…
 残疾男冒充地产公司总监 近百…
 房产百科 房产小知识阿义告诉…
 曝光!大连旅游市场典型案例…
 大连金石滩入选中国旅游产业…
 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揭晓…
 曝光!新疆公布今年旅游市场…
 广西8案例入选2021年度中国旅…
 伊媒:伊朗总统下令立即调查…
 国防部:中俄两军合作公开透…
 新变异株再现世卫称近一月全…
 龙湖提前偿还 17 亿元境内债…
 2024总统选举年将至美国政治…
 天气预报 未来三天局地阵雨“…
 【今日天气预报】武汉2023年…
 今起三天以多云到晴为主
 松原今日天气
 今日天气 - 首页 -中国天气网
 13日直击京津冀、东北地区防…
 “医药首富”10天没了100多亿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
 第一视点丨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
 镜观·领航丨母亲河的保护与…
 紧缩政策能够维持多久?美联…
 靴子落地!何小鹏:小鹏汽车…
 精选 早盘收盘要闻汇总 8月1…
 最近的国内新闻大事10条简短
 大众巨资入股小鹏!小鹏汽车…
 新昌县局实施“守望青春”行…
 郴州新闻网
 手抄报、海报、漫画 郑州市金…
 为传承书法 印度一家报纸坚持…
 思政课上气象新
 中国科技力量亮相泰国国家科…
 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沉睡”两年的科技成果“落…
 硬核科技突破新高度这个山东…
 实干笃行丨广东:以科技创新…
 专家校长论道教育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教育中公教育坚信师资…
 浙江事业单位面试技巧:如何…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时事新闻网 >> 科技新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科技日报总编这几句话 咋反响就这么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15 15:35:44 | 【字体:

  嘿嘿,不就是科技日报一总编辑,在“科学传播沙龙”上作了一番演讲么?咋就像着了魔似的,在网上被疯狂热转,不断刷频,似乎发生了什么大新闻似的?

  刘亚东,高级记者,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具有深厚的新闻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参加过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活动的报道,写出大批有份量有影响的作品,广受读者好评。上世纪九十年代,刘亚东被派往美国,任科技日报社驻联合国暨纽约首席记者。

  然而,就这么一位看似普通的总编辑,在一次看似普通的会议上,作了一个看似普通的演讲,为何就会激起那么强烈反响,以至成为近日一大新闻呢?

  刘的演讲,随处可查(附后)。老詹仔细读了几遍,我的结论是,刘的几个观点,与时下一些观点不大相同甚至大不相同,所以,成为“新闻”,引起反响。

  刘说: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本来是常识,不是问题。可是,国内偏偏有一些人,一会儿说“新四大发明”,一会儿说“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儿。明明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了房子,非说自己有完全、永久产权。如果只是鼓舞士气也就罢了,可麻烦的是,发出这些论调的人忽悠了领导,忽悠了公众,甚至忽悠了自己,这就成了问题。

  刘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差距。

  刘说:我不喜欢“弯道超车”这个词儿。除非你车里有毒品,警察追你,要不干嘛弯道超车呢?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弯道超车”是个伪命题,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弯道超车走直线,就意味着别人走曲线,别人都比你傻,这可能吗?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弯道超车行不通。

  刘说:“三跑并存”的提法是对的(编者注:“三跑并存”是指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跟跑、并跑、领跑的新阶段),但它不是现在的事情。1965年,我们的科学家就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领先。1964年中国爆炸了,1966年我们有了核导弹,1967年爆炸了氢弹,1970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半个世纪前,我们就“三跑并存”。所以,不谈比例和构成,“三跑并存”的说法就失去了意义。最近在“三跑并存”后面又加了一句“跟跑为主”,这就实事求是了。

  通读总编全文,所谓“新意迭出”,“振聋发聩”,说去说来,主要是以上四个观点。

  按说,一个中央大报老总,在公开场合作一演讲,中规中矩,稍有锋芒即可,刘为什么能说出这么一番“与众不同”的见解呢?

  在驻美五年里,刘亚东的足迹遍及美国48个州,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引领国内读者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美国科技、教育、社会、文化以及风土人情。作为清华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和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刘亚东汲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质养份,加之常驻美国练就的娴熟自如的英语,构成他从事科技新闻工作的综合优势。广阔的国际视野又使其新闻思考和实践具有全球化的高度和厚度。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先生评价道:亚东懂新闻,而且会写新闻!由于在新闻事业上的优异表现和突出成绩,其作品获得过多项中国新闻奖,他2007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8年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人物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2010年获颁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其主要著作有《新闻眼看美国》,《圈点每日环球科技》以及《世界科技的历史》等。

  原来,刘总编辑驻美时间较长,善于学习思考,视野比较宽阔,自然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想法。

  耐人寻味的是,有观点、有想法者的总编辑多矣;就是在下老詹,这些观点,也并非全不晓得,为何别的总编有话不说出,老詹亦只是闷在肚子里,唯独刘总编敢于直抒己见,言人之所未言呢?

  但愿刘总的命运不会太差。他不过是说了一些“人人心中有,个个口中无”的大实话而已。

  日前, “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 科学传播沙龙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做了主题演讲,在详细介绍《科技日报》“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系列报道的出台背景和意义之外,还详细说明了在那些核心技术之外,我们还缺的到底是什么?全文如下。

  2018年4月16日,中兴事件的新闻在网上爆棚。三天以后,4月19日,《科技日报》一版头条强势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开篇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

  我在新媒体上推介了这个栏目和这篇报道,很多朋友和新闻同行都评论说,《科技日报》这组报道策划得很及时。我很“谦虚”地回复人家:不是很及时,是很超前!

  事实上,今年三月“两会”一过,《科技日报》就开始策划和组织这组报道,当时的舆论氛围还是“厉害了我的国”。《科技日报》认为,公众有必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尤其应该知道,“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甚至还受制于人!

  由于想把开栏篇打造成“样板间”,我们毙了好几篇稿子,有些稿子还在反复修改和打磨,以至于这个栏目迟迟没有推出,直到中兴事件爆发。到今天为止,这个栏目已经推出29期。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对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做了报道。社会反响之强烈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作为《科技日报》总编辑,我感到很自豪。因为《科技日报》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以个性化声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体现了《科技日报》的使命和担当。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差距。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本来是常识,不是问题。可是,国内偏偏有一些人,一会儿说“新四大发明”,一会儿说“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儿。明明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了房子,非说自己有完全、永久产权。如果只是鼓舞士气也就罢了,可麻烦的是,发出这些论调的人忽悠了领导,忽悠了公众,甚至忽悠了自己,这就成了问题。

  上周我访问日本,和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签了一个合作协议。我在JST见到了一个人,叫冲村宪树,他是前文部省次官,现任JST首席研究员。冲村对中国非常友好。他说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很快就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国,所以日本应该和中国搞好关系。我说,你的结论正确,但前面说得不符合实际。我告诉他,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强国,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冲村不同意我这个说法。由于他不会说英语,我们的交流是通过日语翻译,效率比较低,所以到最后我也没能说服他。

  冲村的观点在日本很有代表性。无论左翼还是右翼,他们都是这样看待中国的。我们的舆论无疑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可否认,这些为国际上的提供了口实。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只有认识到差距,才有可能弥补差距,否则我们的中国梦将永远是中国梦。就像《礼记·中庸》所说,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兴事件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好就好在它让更多的国人正视了中美科技实力的巨大差距,惊醒梦中人!

  《科技日报》“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栏目要长期办下去,因为有太多的卡脖子技术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能扬眉吐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核心技术亟待攻克?是否有一些共性原因阻碍了我们攻克这些核心技术?我想是的。今天我讲三个问题。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联系。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才阻碍了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技术发明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或许还有灵机一动;而科学发现则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和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有人说我们有四大发明。我告诉你,四大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它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跟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

  比如指南针,我们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着家。没有去研究磁场、磁力线,也不懂得导体切割磁力线时会产生电流,更推导不出麦克斯韦方程。比如火药,我们的先人只满足于它能爆炸的事实,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没有深入探讨它的化学和物理机理,所以才止步于黑色火药,没能研发出黄色炸药。有人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所以才有了后来工业和军事上用的炸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黄色炸药和黑色火药没什么关系。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这些倾向今天也在严重影响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离开科学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档节目《大国工匠》,我几乎每集都看了。拍得很好,下了功夫。问题是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这些大国工匠实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瞧不起匠人的。从我们对很多职业的称谓上就能看出这一点,什么剃头匠,泥瓦匠,小炉匠,很多教师自嘲,管自己叫教书匠……

  轻视操作,轻视实践。孟子就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6月20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身影”,讲的是海洋调查的某个航次上,16名科研人员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只有一人。学科带头人都说,学生去了,我就不去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

  不久前我访问德国,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参观了中德轨道交通联合研发中心的创新工厂。我在工厂里看到,很多人穿着工装在一丝不苟、非常专注地工作。我本来以为他们都是工人,后来一打听,原来都是工程师!我想,正是凭藉这种务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人生产出了莱卡相机、奔驰汽车、克虏伯大炮等,创造了“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

  浮躁和浮夸是中国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经持续了20年。我们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

  我不喜欢“弯道超车”这个词儿。除非你车里有毒品,警察追你,要不干嘛弯道超车呢?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弯道超车”是个伪命题,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弯道超车走直线,就意味着别人走曲线,别人都比你傻,这可能吗?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弯道超车行不通。

  比如说研发航空发动机,要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不断总结、完善、调整、提高,最终才能生产出一款好的产品。要弯道超车的话,我们可以搞到一台别人的不那么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照葫芦画瓢,山寨出“八九不离十”的产品。可今后要改进提高,增强性能,你还能做得到吗?

  “三跑并存”的提法是对的(编者注:“三跑并存”是指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跟跑、并跑、领跑的新阶段),但它不是现在的事情。1965年,我们的科学家就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领先。1964年中国爆炸了,1966年我们有了核导弹,1967年爆炸了氢弹,1970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半个世纪前,我们就“三跑并存”。所以,不谈比例和构成,“三跑并存”的说法就失去了意义。最近在“三跑并存”后面又加了一句“跟跑为主”,这就实事求是了。

  此外,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上个月我看到美国媒体的一篇报道,美国的F135型航空发动机经过改进,其推力竟然达到22吨。稍微有一点航空发动机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听了这个消息,大家都很着急,但着急也没有用。我们寄望于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尽快把高性能国产航空发动机搞出来。

科技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科技新闻:

  • 下一个科技新闻: 没有了
  •  
     栏目
    普通科技新闻 科技日报总编这几句话 咋反响就这么大 (08-15)
    普通科技新闻 刘亚东任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图简历) (08-15)
    普通科技新闻 中国科技力量亮相泰国国家科学技术展 (08-15)
    普通科技新闻 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08-15)
    普通科技新闻 “沉睡”两年的科技成果“落地生金”了 (08-15)
    普通科技新闻 硬核科技突破新高度这个山东品牌被央视新闻关… (08-15)
    普通科技新闻 实干笃行丨广东:以科技创新开辟高质量发展新… (08-15)
    普通科技新闻 向湖北集结科技聚力战疫魔——全国科技界众志… (08-14)
    普通科技新闻 抢机遇勇担当 重庆科技创新“提质加速” (08-14)
    普通科技新闻 工业富联与天瞳威视成立科技公司 (08-14)
    普通科技新闻 西南大学科技特派团助力“东橘西橙”产业振兴 (08-14)
    普通科技新闻 中国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科技成就未来 (08-14)
    普通科技新闻 央视关注新引擎培育经开新动能 (08-14)
    普通科技新闻 让“科技之花”绽放得更绚丽——南明区科技创… (08-14)
    普通科技新闻 焦点访谈丨追风逐梦 引领新潮——奔跑新赛道 (08-14)
    普通科技新闻 量子材料表现出类脑“非局部”行为 (08-14)
    普通科技新闻 水磨沟区举办“未来科技视界创新驱动未来”科… (08-14)
    普通科技新闻 新伟业】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量质齐升 (08-13)
    普通科技新闻 科技為翼 夢想成真 (08-13)
    普通科技新闻 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4万亿元 科技进步贡献…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