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市科技局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大同市农业产业发展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媒体提问。
农业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市科技局大力发挥牵引支撑作用,通过组织实施“三区”人才科技专项计划等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为帮助大家全面了解相关工作,本场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大同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魏向军同志,大同市科学技术局四级调研员李文体同志,大同市科学技术局农村科技科科长王锦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新闻中心副主任张志同志也出席本场发布会。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大同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就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和大家做一下交流。习曾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也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十四五”以来,市科技局以“三区”人才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科技项目等方面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和有力支撑,按照抓农谷、抓企业、抓推广、抓培训与强机制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为全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强劲动力!
市科技局依托全市科技创新整体情况统筹安排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工作,支持全市“特”“优”现代农业发展。一方面强化条件能力建设。协助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建设“小杂粮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大同市重点实验室,并协助高寒所进行对旱地谷子、黍子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春小麦、燕麦远缘或种间杂交的育种,食用向日葵、豌豆、蔬菜等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另一方面强化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围绕有机旱作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给与市级农业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着力突破主粮产业链、杂粮产业链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技术难题。
市科技局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发挥农业企业在乡村振兴方面的牵引支撑作用。2020年以来,市科技局在农业重点研发方面立项56项,给予企业1660万元资金支持,大力度推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赋能全市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同时,市科技局积极鼓励、支持各县区开展适应本区域气候、水土特质等方面的农业创新:2021年支持大同市大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阳高县)开展“日光温室番茄栽培新技术”项目,并提供项目支持经费35万元。为日光温室高效利用、番茄栽培技术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2022年支持大同市大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高寒冷凉区蔬菜生产示范”项目,并争取到由山西农业大学“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工程项目提供经费80万元。助力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番茄高效利用和技术提升。通过技术集成示范,番茄亩产4万斤以上,平均价格10元/斤以上,亩收入40万元以上。未来3-5年,阳高县西红柿面积将由现在的1.2万亩增加到5万亩以上,真正成为助力农民增收、推进该县乡村振兴的主产业。
市科技局加快协助全市构建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公益性职能。按照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市科技局职能要求,组织实施“三区”人才科技支持计划,围绕全市6个县主导产业,面向农村、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急需技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主要目标,2020年以来共为广灵县、天镇县、浑源县、灵丘县、阳高县、云州区6个县区派出近300名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乡镇覆盖率达到100%。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开展创新创业、技术指导和培训等工作,及时解决农业关键技术问题和技术需求难题,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科技服务。
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要求,结合“三区”人才工作,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打造与我市各区县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截至2022年年底,科技特派员及受训村民共获得涉农专利71顶,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54元。
市科技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局长及其他副职为副组长,各业务科室科长为成员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组,明确牵头科室及联络员,建立工作机制及推进机制。党组书记、局长每季度深入乡村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并指导“三农”工作,提出建设性和可操作的意见建议,帮助各县区解决疑难问题,坚持从严要求、实事求是。
近年来,市科技局以选派科技特派员为抓手,以科技下乡服务乡村振兴为辅助,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支持各县区中小企业申报市级农业重点研发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面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助力我市乡村振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科技兴农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力量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全力推进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新动能。
请简要介绍下大同市科技局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有什么特色做法和经验?谢谢!
首先,感谢媒体记者的提问。下面,我就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作一简要介绍。
黄花菜是我国重要的特色蔬菜之一,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功能性蔬菜。因大同地区生态优势明显,‘大同黄花’品质出众。近年来我市先后被农业部和山西省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黄花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黄花种植和加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山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针对大同市云州区特色产业黄花栽培种植面积大,栽培管理粗放、乱施肥,造成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以大同市云州区紫峰黄花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对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黄花种植田,进行了标准化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指导,通过开展人员技术培训,培植示范户,黄花种植各生育期进行田间跟踪指导,现场观摩。使种植户从根本上认识到了在田间管理及栽培上存在的技术问题,认识到无公害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2021年,在大同市云州区有重点地对那些有文化、接受能力强的人,设立了3户高产高效示范户(3户示范田均为黄花盛产期),分别为西紫峰村王玉贵、东紫峰村郭萍、大同市云州区紫峰黄花专业合作社李德强。结果:王玉贵种植黄花示范田2亩,对照田1.0亩,平均亩产341.8kg,比对照田增产7.5%;郭萍黄花示范田2.5亩,对照田1.5亩,平均亩产339.9kg,比对照田增产6.9%;李德强黄花示范田15亩,对照田5亩,平均亩产372.5kg,比对照田增产7.9%。在黄花采摘期,组织黄花种植户,对高产高效示范田观摩、学习和交流,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体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增强了高产高效的信心。这种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形式,也使黄花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项目组对黄花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调整、转变、升级、创新”四大战略,加快标准化建设进程,尽快将传统的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式,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实现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2.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的关键在龙头,要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大力支持生产条件好、有潜力、有品牌的龙头企业,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
3.加大争取国家对其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以推动受援县区农牧业的快速发展。
4.要求科技特派团做好宣传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服务等工作,使更多的农民掌握到更先进更实用的生产技术。
5.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因地制宜,每年实实在在地帮助解决1-2个实际问题,力求见实效,有实绩。
6.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机制,精准服务,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市科技局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方调研,综合天镇县柳子堡村“两委”、村民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开展了“建一引二”工程,充分发挥科技管理部门优势,为柳子堡村产业发展、村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建一”就是依托村里现有的养殖合作社,建起一个规模在10000只鸡左右的林下养殖场。目前建成蛋舍300m2,林下鸡舍500m2,林下鸡活动场地5亩,冷藏仓储间160m2,展厅200m2,现引进特色蛋鸡1000只。科技特派员从建场、引种、培育到销售,全过程进行指导,真正做到了科学养殖,增产增效。目前合作社解决就业岗位7个,每月为每户在村户发放鸡蛋5斤,全年预计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工作队还协助合作社申报了2022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到项目扶持资金20万元,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
“引二”就是结合柳子堡村农作物种植实际情况,工作队积极对接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引进试种成熟的新型高产作物“晋绿9号”和“晋黍9号”绿豆和黍子两个新品种。村民首次种植“晋绿9号”,亩产达到了200斤,每亩收益在1200元左右;“晋黍9号”亩产达到了400斤,每亩增产100斤,增收200元。两个新品种的引入,全年为全村增收9.2万元。
谢谢李文体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希望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支持农业创新平台建设,为全面推动农业发展、打造服务现代化农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