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时政新闻军事新闻时事新闻科技新闻房产新闻教育新闻旅游新闻
相关文章
 2019年十大社会热点现象
 2019新闻传播年度热点专题汇…
 2018十大新闻app排行榜:新闻…
 哪一个新闻类 App 比较好?
 这 7 款优质的新闻资讯类 AP…
 有哪些好的新闻类手机应用推…
 手机新闻软件合集
 工行、建行等多个网点终止营…
 工商银行 打破国有银行“破产…
 已有超2600家“关门”!工行…
 建行、工行等多个网点终止营…
 工行、建行等多个网点终止营…
 2023贵州独山县事业单位赴贵…
 2022宁夏吴忠市市直事业单位…
 2021年灵武市公开招聘中小学…
 2023广西河池凤山县双选招聘…
 2023宁夏事业单位中小学教师…
 张跃西教授编著的《旅游危机…
 四川爆发多起旅游舆情危机 相…
 大冶法院助力旅游业化危为机…
 【旅游维权案例】涉高风险旅…
 2020年危机处理十大成功案例…
 2022年今日时政热点知识10条…
 今日早报 每日热点15条新闻简…
 今日早报 每日热点15条新闻简…
 今日早报 每日热点15条新闻简…
 今日早报 每日热点15条新闻简…
 校友会2022中国大学国际新闻…
 新闻传播学概念解析:国际传…
 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国际新闻…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解析:国…
 第四届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论…
 2023高考素材积累:全是最新…
 时政点评2022最新时政热点20…
 近期时事政治:2020国际时政…
 2024年北京语言大学社政治学…
 时政点评2022最新时政热点
 快讯!俄媒:普京称关于在乌…
 中国军事-关注中国军事实力-…
 坚定不移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
 俄罗斯国防部发表关于军事特…
 4个军事消息事关我国安全
 关心的百姓身边事
 今天全世界都在看的新闻2022…
 看看这些没心没肺的新闻报道
 今天全世界都在看的新闻 202…
 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
 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 《今日…
 《今日科技》栏目——2018-1…
 CCTV-科技频道-走近科学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时事新闻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2019年十大社会热点现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5/4 3:19:19 | 【字体:

  转瞬之间,2019年已接近尾声。这一年,社会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引得各路“吃瓜”群众强烈围观。这其中,究竟有哪些“瓜”值得细嚼慢咽?记者此番就挑选十条,与各位看官一同分享。

  在这里,万望读者朋友不要做“杠精”,也不要说“雨女无瓜”。热点事件众多,万里挑十不易。记者实在是太难了,别的不说,盘它!

  这款主打视频换脸功能的App似乎有着非凡魔力,在2019年8月31日凌晨突然蹿红。许多人一打开朋友圈,便发现亲朋好友摇身一变,纷纷俨然“影帝”“影后”,成为各色经典电影情节中的主角。

  实际上,ZAO的玩法并无甚特别:用户上传照片(通常是自己的照片),通过人工智能(英文缩写“AI”),将面部数据与明星进行替换,从而实现与“爱豆”同框。

  这款软件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但其安全性和隐私性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有网友提出疑问,万一照片被不法之徒盗用,那后果岂不是不堪设想?

  近两年AI的风口已经吹遍了整个互联网,前有AI变音,后有AI换脸。毋庸置疑的是,AI技术已经广泛进入日常生活,人脸识别无处不在。

  此前,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的学生们在入校时发现了一个大变化:不仅校门、图书馆等安装了新的人脸识别门禁,教室内也装上了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考勤,学生发呆、玩手机都能被感知到。由此,在网络引发众多讨论。

  有关人脸识别、大数据等高科技应用,涉及数据安全和隐私等敏感的权利问题,因而每每争议不断。

  不可否认,AI技术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对于改善社会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医学领域,人脸识别挂号系统让号贩子无从插手;公益领域,“人脸寻亲”帮助人们寻找走失的老人和儿童。但是,这其中流通着大量的个人隐私,如何确保这些信息能安全规范使用是当务之急。

  因此,想真正让高科技服务于人类,相关立法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通过立法将个人信息作为重要的基本权利加以对待,对于相关行业设立伦理审查机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人脸识别等高科技带来的伦理和法律的争议,有效防范技术手段的滥用。

  点击、付款、转发只需轻轻地动动手指,你就可能为另一个家庭带来生存的希望。

  在朋友圈,为患病亲友筹款的求助信息,你一定不会陌生。近年来,“轻松筹”“爱心筹”等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快速发展,为连接网友爱心、助力善款筹集提供了便利。

  2019年6月,年仅33岁的德云社某相声演员因突发脑溢血住院,其家人在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水滴筹”发起100万元筹款项目,热心网友纷纷捐款、转发。随后,便有知情网友指出这名相声演员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却在众筹时还勾选了“贫困户”标签。

  事实上,这已不是网络众筹首次遭遇信任危机。此前,深圳白血病女童罗一笑的父亲众筹治疗费时,也被指圈钱营销,引起网友铺天盖地的质疑。

  近期,“扫楼筹款得提成”事件令水滴筹这一大病众筹平台再次陷入信任危机。公益众筹这一民间救助模式,也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

  无独有偶,2019年12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旗下有着近30年历史的春蕾计划也爆雷了。因为这个专注于保障困境女童受教育权利的慈善项目,擅自改变了资助对象,在最近一批次“春蕾一帮一助学”项目资助的1267名高中生中,有453名男生,占受助者人数近四成。

  自公益众筹诞生以来,“诈捐”“虚假信息”始终是互联网公益平台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系列负面事件挫伤了公众的爱心和热诚,而信任危机的爆发不管对公益行业还是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公益慈善机构应该意识到,大环境越来越透明是大势趋势,任何一个不规范操作,都可能引起轩然大波。品牌公信力积累难,坍塌易,因此,必须依法依规行善。只有在专业公益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走,才有可能行稳致远。

  从高铁“霸座”到公交“互殴”再到地铁“咸猪手”,发生在公共场域的种种不文明乃至违法行为,受到公众普遍谴责,也引发公众对于社会文明的思考。

  近年来,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性骚扰事件时有发生。但此类行为,在处罚上却面临尴尬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猥亵的嫌疑人视情节被处拘留5至15日。对此,有人指出,这样不痛不痒的处罚,实际上对这些败类是一种变相纵容。

  2019年8月26日,上海市首例“咸猪手”入刑案件引起广泛关注。据悉,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犯强制猥亵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判决一出,赢得叫好声一片。

  “咸猪手”被“斩”可谓是大快人心,及时刹车就能即刻止损,而刹不住的车就只能冲向生命的尽头。2018年11月,因坐过站,重庆万州一乘客与司机争执互殴,车辆坠江,15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

  当我们回想起这场事故并为之悲痛时,2019年因不文明出行而引发的网络热点话题依旧屡屡占据头条:

  5月27日,广州至深圳的一趟高铁上,男子一人占三座并让劝导乘务员“滚蛋”;

  8月20日,湖南省长沙市一位老人强行让女子让座,叫嚣“打死你”

  除此之外,频频出现的高铁霸座现象,因航班延误而大闹机场的行为,因诊疗分歧痛殴甚至砍杀医生的事件剧情之夸张,强度之大,总会让人诧异。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有了极大进步,但精神文明提升却依然有很大空间。正如《人民日报》评论而言,我们社会太需要一场“文明革命”。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规范倒逼规则意识与法治思维的提升,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另一方面,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唤醒我们古已有之的善意与良知,用德治荡涤社会风气、推进社会文明,让身边多一些美德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这一天,网红博主宇芽在微博上发布了控诉前男友沱沱(原名:陈鸿)家暴的视频。视频中,沱沱拖拽着宇芽的双脚,宇芽拼命反抗并试图用脚抵住电梯门,但最终被拖拽出电梯,接着就是一顿暴打。

  紧接着,演员蒋劲夫又被来自乌拉圭的新女友朱莉塔指控家暴:“和JF住一起的日子很像在监狱里面。”“他是个控制狂、暴力狂和妒忌心很强的人。”朱莉塔称蒋劲夫多次对自己使用暴力,捏她颈,拳打她肚子甚至威胁要杀了她。而在去年11月,蒋劲夫因对其同居日本女友中浦悠花实施家暴造成重伤而被日本警方逮捕。

  从网红再到明星,家暴可能发生在每一个家庭。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数据,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30%的家庭存在家暴,其中90%的受害者是女性,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殴打。

  面对家暴,许多人都发出过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不站出来反抗?然而,一切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知道,被家暴者往往还需要承受来自舆论的压力,许多女性为了顾全家庭,不得不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目前,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已开始实施,但立法与普法之间存在距离,社会观念的变革与个体行为模式的改变则是更缓慢的进程。女性常是家暴的受害者,但反家暴绝不只是女性议题。家暴是文明社会的疤痕,抵制家暴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精神病人是很多人避讳的话题。因为他们大多数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冲动易怒、缺乏理智。而越来越多的精神病患者发病伤人事件,也让民众对此讳莫如深。

  2019年7月20日,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尖刀刺伤了演员任达华,也刺中了大众忧虑。紧接着,11月5日在湖南长沙,一名陌生男子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将一名九岁男童殴打致死。监控录像显示,施暴男子骑坐在男童身上,用螺丝刀多次刺向男童罗某星的身体和头部,并掐住喉咙。在持续15秒的视频中,被压住的男童已无法动弹。

  事后,长沙市公安局雨花分局经过调查得知,该名男子曾因患有精神分裂症两次入住精神病医院治疗。由于此案涉及精神病患者和弱势孩童,引发持续热议。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国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600万,社会上把具有重大社会危害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称为“武疯子”,而这类病人往往缺乏有效监护,不发病时又与常人无异。

  从社会层面来看,精神病患者确实属于;但是在行为不受控的发病者面前,毫无防备的民众亦是。这其中,责任的认定便不仅仅是科学的范畴,同时也涉及社会容忍度的问题。

  时有发生的“武疯子”伤人事件警示我们,精神病患者的监护管控,不能仅仅满足于医疗机构的救治,一定要加强社区的防治。应当尽快建立健全政府、社区、社会与家庭的联动机制,加强社区信息登记、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心理辅导和照顾护理,降低精神病人发病风险,切实维护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因为一旦发生公共安全问题,定会产生一定的人员伤亡。

  2019年10月10日18时10分许,江苏省无锡市312国道K135处、锡港路上跨桥发生桥面侧翻事故。侧翻桥面上共有5辆车,其中3辆小车、2辆卡车。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据报道,经初步分析,此事故系运输车辆超载所致。

  网络疯传的一段视频,完整记录了桥塌的场景:立交桥整体垮塌,侧倾地面,两辆拐弯的小车被不幸砸中。如此残酷的一幕震惊了网民,再一次冲击了整个社会的安全感。

  实际上,类似事故已不是第一次。2019年12月3日,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发生一起污水罐体坍塌事故,9人死亡;12月1日,广州市广州大道与禺东西路交界处发生道路坍塌事故,有3人坠入塌陷区;11月26日,云南云凤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安石隧道出口处发生突泥涌水,13人被困;4月23日,广西南宁一基槽边坡坍塌,1人死亡

  屡屡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显然已不能用偶然事故来解释。其背后暴露的,是公共安全管理的严重不足。因此,对于个案追责固然必不可少,同时也要重视事故背后的共性问题,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弥补相关法律制度的漏洞,扎紧公共安全的篱笆。

  高空抛物,这一把悬在城市上空的剑,每次登上热搜,都几乎带着凄惨的血色,带着痛苦的哀号,轻则重伤,重则殒命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贵州贵阳一女子被高空坠物砸中身亡,经查,是楼上一个10岁男童扔下灭火器

  一次次惨烈的事故,让“头顶”安全一次次刺痛人心,也一次次拷问着社会良知。在为受害者扼腕叹息的同时,人们的惊惧和愤怒也被一再激发。对于那些“手贱”,只顾自己“一时爽”,置他人安危于不顾的高空抛物者,有没有有效的管制办法?

  于是,一则“高空抛酒瓶被物业停电30天”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被疯狂点赞,建议全国推广;浙江杭州一小区为摆脱高空抛物之苦,物业在半空中拉了一张60米长的尼龙大网。同在杭州,一小区为防高空抛物,由街道特地出资购置了47个“防高空抛物监控”,实行无死角监控。

  以上这些治理高空抛物的能动补位,不过无奈之举,治标难治本。惨烈的现实,无奈的自救,亟须法律登场。高空抛物不能止于社会舆论的道德谴责,而应诉诸法律,像对待酒驾一样进行惩治,使道德规范真正“硬起来”。

  这是社会的呼声,也是民众的心声。2019年8月23日,中国法学会组织召开高空抛物坠物法治工作座谈会,来自各方面的法学法律工作者发表意见。会议建议,应从法律上明确规定高空抛物属于违法行为,明确予以禁止。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故意高空抛物根据具体情形,予以惩处,最高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意见》的出台是罪与罚的一次平衡,不再是简单的公德心问题,而是一条不能逾越的法律红线,目的不只是让肇事者受到惩罚,更是要让所有人心存敬畏,心中有法、眼中有规。

  2019年10月14日下午,一则新闻在互联网飞速传播:“下午(韩国时间)4点半左右,在城南水井区某公寓内,一起工作的同事发现崔雪莉已经死亡。”这则消息甚至让新浪微博系统一度崩溃。

  韩国女艺人崔雪莉自杀事件引发了网络热议,网友纷纷斥责此前对于崔雪莉的网络暴力行为。更令人愤怒的是,有人因站出来发表观点被强行贴上“蹭热度”的标签,还有人因未站出来公开表态被硬扣上“冷血”的帽子,这些人无一例外地成了“键盘侠”的下一个目标。

  网络暴力就像藏在网络背后的刽子手,从言语谩骂到人肉搜索,都会对当事人的身心健康、工作生活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2018年8月德阳女医生事件中,被单方面事实支配的网络舆论不断发酵,演化成人肉搜索,最终逼迫女医生自杀。

  放任网络暴力,人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我们不应以沉默应对,任其肆意发展,而应该从多个层面进行管控。

  一方面,需要对其在法律上进行约束。对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9年12月20日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

  另一方面,在于公民的道德培养。其中,提升个体乃至群体的理性意识尤为重要。旁观者也要摒弃“看客”心态,不做网络暴力的“帮凶”,共同维护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2019年10月25日,电影《少年的你》在全国热映,再一次将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而实际上,真实世界里的校园霸凌,远比《少年的你》要触目惊心,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

  2019年12月,福建莆田一女生被围殴被逼下跪的视频在网络传播,警方初步查明,因同学间发生口角,一女生伙同校外人员殴打同学;11月5日,广州天河区,一女生被室友扒衣录像;4月23日,甘肃陇西县渭河初级中学一名初二男生被五名学生殴打致重伤,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

  除了校园暴力,现实中,以未成年人为性侵对象的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有的利用网络诱骗未成年人并进行性侵害,有的利用自己的教师等特殊身份和便利条件性侵。这些现象已成为社会痛点。

  2019年11月,四川成都一名七旬老人,在其出租房内,多次对一名患有轻度精神发育迟滞的幼女猥亵、奸淫;11月14日,广东茂名的12岁智障女孩儿再遭性侵,导致二次怀孕;7月9日,江苏盱眙县一小学的55岁男教师,因涉嫌猥亵未成年女学生,被当地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直是司法机关的努力方向。2019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对犯罪性质、情节极其恶劣,后果极其严重的性侵儿童案件,坚决依法判处死刑。

  对性侵儿童的犯罪分子亮出利剑,彰显了我国司法坚决保护未成年人安全的立场和决心。然而,保护孩子的安全,不仅是司法机关的事,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声、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相衔接的合力,才能有效预防、减少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2019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0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五一”假期延长到了5天。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恢复“五一”黄金周或是增设长假黄金周的议论此起彼伏。随着当前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旅游已经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假日经济更是带动地方消费升级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每逢“十一”黄金周,遍地“人从众”的拥挤景象却让旅游品质大打折扣。

  基于此,近年来带薪休假制度也被不断提起,有的人得益于此而选择错峰出行,然而更多的人却囿于现实中带薪休假所面临的种种困难。2020年“五一”假期变为5天,虽说只是增加了两天,但似乎是否会成为未来趋势?

  就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发出了恢复“五一”长假的呼声,全国政协总工会界也为此提交了提案,由此引发的公共讨论甚至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虽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还需要有关方面深入研究”,但其潜台词已表明,是否恢复“五一”黄金周,已到了必须认真对待的时候。

  不容忽视的是,休息权是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与此相关的假日制度改革,除了由行政机关主导的民主决策机制外,还有必要纳入人大的审查和批准程序,由民意机关对此类重大事项行使决定权。

  回顾历史,从1993年实行大小周末制度,到1995年全面推行周五工作制,再到1999年实行黄金周制度,直至2007年取消“五一”黄金周,事实上都是由行政机关控制了最终决策权。

  对此,有专家指出:未来,这样的决策遗憾应当尽力避免。原因就在于,经由人大这一更高层级的法定民主决策程序,不仅能进一步夯实公共决策的民意基础,提升其合理性,更能从根本上确立其合法性。

  “五一”黄金周能否恢复,能否尽快列入议程,还有待观察。但无论结果如何,最重要的应当是由民主决策说了算。同样,相对于黄金周这一具体议题,更重要的也是公共决策的含金量。

  2019年,你关注了这些事件中的哪些呢?而哪些还将持续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走向2020年?新的一年又将有怎样的热点、爆点和关注点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时事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时事新闻:

  • 下一个时事新闻: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时事新闻 2019年十大社会热点现象 (05-04)
    普通时事新闻 2019新闻传播年度热点专题汇总中 (05-04)
    普通时事新闻 关心的百姓身边事 (05-03)
    普通时事新闻 今天全世界都在看的新闻2022126 (05-03)
    普通时事新闻 看看这些没心没肺的新闻报道 (05-03)
    普通时事新闻 今天全世界都在看的新闻 2023425 (05-03)
    普通时事新闻 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 (05-03)
    普通时事新闻 2022年新闻大事件30条 最新时事热点 (05-03)
    普通时事新闻 2022近期发生的十条时事新闻(2022年最近的新闻… (05-03)
    普通时事新闻 青椒视评 世界新闻自由日:有限自由是更广阔的 (05-03)
    普通时事新闻 昨日今晨重要新闻汇总(5月2日) (05-03)
    普通时事新闻 2022年2月28日时政热点摘要文字版 (05-03)
    普通时事新闻 【新闻摘要】 2022-06-04 (05-02)
    普通时事新闻 9月4日要闻摘要及点评 (05-02)
    普通时事新闻 【新闻摘要】 2021-08-27 (05-02)
    普通时事新闻 【新闻摘要】 2022-06-18 (05-02)
    普通时事新闻 2021-08-03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05-02)
    普通时事新闻 知识型家庭的一个小习惯造就孩子截然不同的人… (05-01)
    普通时事新闻 SISU 2022年放假调课安排来啦! (05-01)
    普通时事新闻 地方高校如何上“融合新闻”类课程?|26日晚… (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