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7 日,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发布最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 ( China CDC weekly ) 》,2 月 14 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采集并送检的样本中检测到奥密克戎毒株的共同感染。
2022 年 12 月 23 日,该患者报告食欲不佳,12 月 29 日新冠感染检测呈阳性。2023 年 1 月 4 日,患者出现寒战和发烧 ( 体温 38.9 ℃ ) ,并伴有咳嗽症状,住进云阳县中医医院但未明显好转,1 月 5 日出院。1 月 6 日,该患者住进重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传染病科。从 1 月 6 日到 2 月 12 日,8 次核酸检测呈阳性。
研究人员于 2023 年 1 月 28 日和 2 月 7 日从患者身上采集上呼吸道样本,分别命名为 YB20230158 和 YB20230202,这两个样本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不同于奥密克戎亚变体 BA.5.2.48 和 BF.7.14。突变位点分析显示,两个样本都含有奥密克戎亚变体 BA.5.2.48 和 BF.7.14 的特异性定义位点,患者同时感染了奥密克戎亚变体 BA.5.2.48 和 BF.7.14。
据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介绍,共同感染的前提是接触过不同的毒株。目前全球有很多不同的变异株在流传,个人确实可能被不同变异株感染。
他分析称,这个病人感染后持续阳性时间很长,有可能是有免疫缺陷,不能和其他人一样,在 1 到 2 周内清除病毒。
研究人员也提醒,监测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变异株应作为识别合并感染和重组病例的重要策略加以推广。随着各种变种在一个地区共同传播的风险不断增加,对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变种的监测,特别是对免疫缺陷的关键人群的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世卫组织 17 日表示,今年有望不再将新冠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据世卫组织官网显示,在 17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世界 现在的情况肯定比大流行期间的任何时候都要好得多 。他解释称,过去四周每周报告的死亡人数首次 低于三年前我们第一次使用‘大流行’(pandemic)一词时 。
我有信心,我们可以在今年内宣布,新冠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式结束。不过,目前我们还没到那一步。上周,仍有超过 5000 例死亡报告。对于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来说,5000 人太多了。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该机构已更新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跟踪系统和工作定义,以期更好地对应当前全球变异株的传播情况,独立评估仍在流行的奥密克戎亚谱系,并根据需要对新变异株进行更明确的分类。
自 3 月 15 日起,世卫组织的变异株跟踪系统将考虑单独细分奥密克戎亚谱系,分为监视下的变异株(VUMs)、需要关注的变异株和需要留意的变异株。
此外,世卫组织正更新对需要关注的变异株和需要留意的变异株的工作定义,主要的更新包括进一步具体定义需要关注的变异株,以涉及需要重大公共卫生干预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主要演变步骤。
今后,世卫组织将使用希腊字母命名需要关注的变异株,需要留意的变异株则无需使用希腊字母命名。
因此,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马(Gamma)、德尔塔(Delta)以及奥密克戎父系 ( Omicron B.1.1.529)将被视作先前流行的需要关注的变异株。世卫组织目前已将 XBB.1.5 归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
世卫组织强调,此次更新并不意味着奥密克戎的流行不再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而是为了更好地识别当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所构成的额外威胁或新威胁。
回顾来看,世卫组织于 2020 年 1 月 30 日宣布新冠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的最高级别警报。
当年 3 月 11 日,该组织宣布将新冠疫情定性为全球 大流行 。今年 3 月 11 日,也是世卫将新冠定性为 大流行 的三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