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是在批判斯大林、破除僵化思想的背景下于1957年诞生的。50年来,它一直以刊登外国和台、港、澳地区的通讯社、报刊等媒体上的材料为内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小小的构件。
从1957年《参考消息》报问世开始,它就是从《参考资料》(参编部的主要产品,只供党和国家高级干部及有关单位阅读)中选材。形象地说,《参考消息》是《参考资料》的“摘要版”,《参考消息》的编辑工作是《参考资料》的深加工工作。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说,就是《参考消息》读者所能知道的信息,必须局限于中央已经知道的信息范围内,超前知道是不允许的。打破现状,就是打破从《参考资料》中选材的局限。《参考消息》刊登《参考资料》以外的材料,在粉碎“”以前只有极少数几次。譬如:196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屠杀印尼的政变时,配合发表了1927年中国“清共”对中国的历史教训的文章;1969年连载的日本记者所写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长文;以后又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周恩来的6篇访谈录。这几次都是周恩来亲自指示刊登的。
粉碎“”以后,《参考消息》的最资深干部殷新程率先从《参考资料》以外选了一些稿件,有《20世纪大事记》、《义犬救主》等等,刊登在《参考消息》上。因为次数不算频繁,稿件受读者欢迎,又没有引起任何有关方面的注意或制止,这种“偷跑”的尝试,就算是被默认了。这是在粉碎“”后接任参编部主任的方实主持工作时出现的事。直到1983年,这种做法才在社党组会上被确认。
改革开放初期,《参考消息》在编辑工作方面,不是只有扩大稿源这一个方面,在另一个方面,影响较大的,是把最受读者关注和欢迎的亮点阵地让出。这个亮点阵地,就是外国记者报道的对中国领导人的访谈记录,在参编部内被称为“出口转内销”。
“出口转内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做法。它产生的背景,是在被封锁包围的环境中,自己的对外宣传力量又极其薄弱的条件下,领导人想出的一个宣传自己的办法。最早的“出口转内销”,大概可以追溯到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时对中共领导人的采访和他结束访问后写出的《西行漫记》。因为这种“出口转内销”的做法效果好,建国以后便沿袭下来。不过据说又多了一个理由,就是让外国人替我们讲,我们可以对其内容不承担责任,而《参考消息》转“内销”后,中国人同样可以及时知道自己的领导人对外说了些什么。
《参考消息》又为何让出这个阵地呢?1980年4月,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来中国访问,对进行了专访。法拉奇回国后,发表了她访问中国的报道和对的访谈录。参编部收到后,赶译出来,准备在《参考消息》上刊登。然而新华社社长曾涛却作出决定:法拉奇的报道,《参考消息》不登,改由《半月谈》发表;以后外国记者对我国领导人的访谈记录,一律由新华社公开报道。
原来法拉奇访问后,新华社就曾经发过一个消息,不过只是程序性的,没有实质内容。这种做法当时就受到的批评,指示以后中国领导人接见外国记者,谈话涉及全国性政策和宣示了重大决定的,新华社都要立刻作公开报道。曾涛对如何处理法拉奇报道一稿作出的裁决,其根据即在此。这样,《参考消息》就让出了“出口转内销”的阵地。
让出“出口转内销”阵地,并不意味着《参考消息》不再作为中央领导人向公众传达特殊信息的特殊渠道了。在《参考消息》刊头下仍然印有“内部刊物”的年代里,这样报道就有好几次。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间题的决议》公布后,社会思潮顿时活跃起来。社会上对民主、自由有一种看法,误以为今后可以效仿西方国家随意上街了。针对这种情况,指示《参考消息》刊登一些介绍西方国家关于群众示威游行的管理条例。《参考消息》派专人查阅了资料,组织了报道,刊登在三版显著位置,而且不止一篇。这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有关法律几年前的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争论又重新泛起。这时,给新华社参编部送来了一份水电部对埃及阿斯旺大坝的考察报告,批示在《参考消息》上刊登。很明显,这是用一种特殊方式告诉关心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人们,对这么巨大的工程决策,必须经过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论证,而且调查研究正在进行中。当时,参编部内有的同志认为,《参考消息》上刊登这种官式总结让人“倒胃口”,但我们还是执行了的指示,在1985年5月6日《参考消息》第二版上半部刊登了它,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以上几个事例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央领导人仍然将《参考消息》作为传达某些不便用或难于用其他媒体传达的信息的特殊渠道。
中央领导人不只把《参考消息》当作传达特殊信息的工具,还经常对《参考消息》上刊登的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情况时的批评、建议作出内部批示,督促地方和有关部门注意这些批评、建议,改进自己的工作。从这种互动来看,《参考消息》也成为一个舆论监督的工具。
“内部刊物”的悄然消失1984年底,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国家教委主任先后作出批示,国家教委在1985年1月还发出文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校方给所有学生每间宿舍订一份《人民日报》和一份《参考消息》。1986年8月,《参考消息》专门开了发行会议,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国家教委和邮政总局都派人参加了。这大概是最后一次行政力量支持《参考消息》的发行工作。
就在此次会议前的1985年1月1日,《参考消息》报头下的“内部刊物”4个字已经中宣部同意变成了“限国内发行”。这时,《参考消息》报的发行已不完全依靠邮局订阅,开始允许上报摊零售而成为完全公开发行的报纸了。隔了不久,连这几个小字也没有了,只是在主管机关内部登记时,作为“国内发行”报纸。
从“内部刊物”到摆上报摊公开叫卖,《参考消息》在改革开放初期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一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完全是顺其自然的。尽管这期间的各种措施都是为了阻止报纸发行量的下滑,但是没有任何一级组织或领导人把它从“内部刊物”变成公开报纸作为预定的、有计划的目标。(中国经济网/文摘周报据《党史博览》张辛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