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入选,该遗址去年出土“郧县人”3号头骨,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文博研究机构承办。此次和湖北十堰市学堂梁子(郧县人)旧石器时代遗址同时入选的,还有河北尚义县四台新石器时代遗址、甘肃庆阳市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云南昆明市河泊所青铜时代遗址、宁夏贺兰县苏峪口西夏瓷窑址等考古项目,它们同时荣登“2022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榜单。
据十堰学堂梁子遗址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陆成秋介绍,学堂梁子遗址于1989、1990年发现两具直立人头骨化石(俗称“郧县人”),是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
2022年5月18日,在距“郧县人”1号头骨发现地不远处,“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同年12月3日,“郧县人”3号头骨在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被顺利提取出土,随后进入修复和研究环节。
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保存完好,形态基本正常,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被专家认为,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这次发掘的收获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后,考古队制定了科学周密的工作方案,采用最新的田野考古规程和前沿科技手段,多学科联合攻关,对埋藏头骨化石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扩方发掘,基本厘清了化石的分布、埋藏和产状及与其他动物化石、石制品等遗存的层位与空间关系。
从5月18日3号头骨面世到12月3日被提取出土,历时半年多,在4平方米的头骨发掘区,考古团队把1平方米的探方进一步细分为4个亚方、每2厘米为一个操作层进行精细发掘;围绕人类化石和其他遗存,系统采集了1400多份用于年代、环境、埋藏、残留物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等多学科研究的沉积样品,拍摄了20多万张高清照片,对每个发掘层面、重要遗迹和遗物都做了高清晰度的实景三维建模,留取了海量的发掘图片、影像与数据资料。
发掘所揭示的人类化石的空间位置、埋藏情况和沉积物信息,以及所展开的地层对比分析皆表明,“郧县人”3号头骨与以前出土的1号、2号头骨位于同一套地层中。以前采用电子自旋共振、铀系法、古地磁方法测年结果指向距今约100万年。
“郧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该化石处在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这次发掘的收获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出土后获广泛关注,曾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榜首、2022文博行业十大热点事件、2022年度湖北文物十件大事。
据悉,此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安徽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遗址、陕西旬邑县西头商周时期遗址、四川盐源县老龙头青铜时代墓地、浙江温州市朔门古港遗址、山东济南市元代济南王张荣家族墓地等6个项目,被评为入围项目。(来源:长江日报)
|